◆現實主義小說。 作者供圖

◆ 黃仲鳴

很多很多年前,在中大一個研討會上,聽張詠梅宣讀她的論文《懵人日記》。當時心想,很好呀,居然有人肯研究這類本地通俗小說。張詠梅將小說與當年的新聞事件來比對,說明作家對社會的關懷。

其後,張詠梅選錄了《懵人日記》若干段,加上她的兩篇有關論文,出了部書:《醒世懵言——懵人日記選》(香港:天地圖書,2011年),為1950-60年代的香港社會留下一頁歷史的印記。

《懵人日記》在《大公報》副刊「小說天地」連載,自1955年8月1日至1965年2月1日止,1965年2月5日改為《懵人新記》,至1967年5月21日,1967年6月4日易名《懵人又記》,1968年1月1日又改回《懵人新記》,至1969年12月31日完結。是名副其實的「長壽小說」。不過,小說並非一氣呵成,也非有個完整的故事。作者所採的敘述策略是緊隨社會的變化而串成一段段故事,沒有前後連貫性。

這是所謂「文隨世變」。所以作者長寫長有,經年累月,可以永無結局。

作者「夢中人」,乃當年甚為有名的三及第作家,原名林壽齡,又名林嘉鴻,另有筆名筆聊生(與陳霞子先後共用)、林迪等。筆聊生最有名的是在《晶報》連載的<西遊回憶錄>,這也是長命連載;林迪的《冤鬼余》、《半生牛馬》兩部小說,都為人所讚賞;這兩書曾於1960年代在《文匯報》連載。

夢中人小說的特色是,緊隨社會的發展而諷刺而讚賞一番。例如1960年代初的香港大制水,夢中人便有涉及:

「今日之忙,忙在儲水。水務局宣布隔日供水,梁老全買了個巨型電油桶回來,吩咐我同炳哥裝滿佢。我同炳哥做到索氣,因為電油桶邋遢不堪,而且一陣電油味,要內內外外洗刷乾淨至用得。」

懵人與炳哥在大談孤寒老細夠體諒,夠他們兩夥計用得幾日,「莫講隔日供水,隔周供水都唔駛震矣。」誰知話口未完,梁老全走入來說,話水係留給自家用,你們不能動,隨即上蓋加鎖。

借制水而牽出多天「日記」。夢中人寫來活靈活現,切合現實。張詠梅還找來1963年5月1日的《大公報》報影來佐證:「明起再制水日供三小時、兩周內不下雨將隔日供水」,「文隨世變」這技法,是林嘉鴻的絕技;他其後寫的《西遊回憶錄》同樣用此法。

另如講飛仔飛女,又搬出1969年11月25日的新聞:「飛仔飛女奪槍開槍、警員腹中兩彈垂危」。

「文隨世變」是作家的靈感來源,無論大作家、小作家,都愛用此技。劉以鬯有些小說,鍾玲的極短篇,亦採自新聞。

張詠梅研究《懵人日記》,亦算深入,封底介紹云:「作者從懵人的角度看香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敘述在社會打滾的經歷與挫折,從而展現出……香港的社會面貌……」值得一提的是,書名「醒世懵言」,實是起得好。不過,「懵言」並不「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