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香港爆發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連續6天錄得逾百宗確診個案。當特區政府及醫護積極控制疫情之際,民主黨就發表所謂民調,聲稱有逾半受訪市民認同要「與病毒共存」,部分人亦渲染所謂其他國家及地區所謂「與病毒共存」的「成效」,圖謀拖香港防疫抗疫的後腿。香港文匯報昨日訪問和綜合多位專家意見,擊破有關幻象。他們所謂「與病毒共存」的做法將會令不少年長體弱人士出現重症甚至死亡,而染疫人數眾多會令本港醫療系統崩潰,且在染疫後或出現長期的後遺症,要「與病毒共存」就等同於「投降」。

◆香港文匯報昨日訪問和綜合多位專家意見,擊破有關「與病毒共存」幻象。圖為昨晚圍封強檢的荃灣大壩街大苑樓。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問:香港疫苗接種率近八成,是否有能力「與病毒共存」?

答:本港昨日雖有近5.3萬人接種新冠疫苗,但整體接種率只有79.1%,其中80歲或以上長者接種率不足30.1%。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指出,「與病毒共存」的條件,是全體人群須達到很高免疫水平,「群體免疫水平基本門檻受到病毒傳播能力影響,Omicron變種病毒所需的群體免疫門檻可能需要至少90%人群免疫。」香港長者群體接種疫苗比例偏低,有極大的風險。

問:染上Omicron病症輕微似感冒,「與病毒共存」也無妨?

答: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指出,外國經驗未必適用於本港,尤其長者和長期病患者身體較弱,若染上Omicron仍可致命,「除了本港疫苗接種率不高外,之前未試過如外國般大規模爆疫,不似外國有群體免疫效果,且調查顯示未有打針的人群入院及重症率顯著上升。」

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指出,現在病毒大部分雖屬Omicron,但社區還有Delta傳播,而Delta重症及死亡率較高,其中死亡率可能近2%,100人或有1至2人去世。Omicron則傳播力強,受感染人數更多,死亡率約0.3%左右,即每1,000人有3個以上會死亡,較流感高出6至7倍甚至以上,死亡人數會相當高。

問:「與病毒共存」不會對醫療系統構成負擔?

答: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指出,即使患者病情嚴重才安排入院,仍會對醫療系統造成負擔,因為Omicron傳播快,感染人數多,即重症病人亦多,「舉例100人感染Delta,2%有重症,但感染Omicron可能達1,000人,就算重症比例得1%,仍會較Delta多。」

林哲玄更指,歐洲估計未來一兩個月內或有逾半數人民受感染,而本港社區可能已出現數十條傳播鏈,隨時出現更多個案,染疫人數眾多且出現不少重症患者,公立醫院會瀕臨崩潰,非緊急手術與癌症治療屆時被迫延後的混亂與無奈,恐怕要重演。梁子超更直言,所謂不會對醫療系統造成負擔的說法只是「短暫幻象」。

問:感染新冠肺炎後痊癒對身體沒有影響?

答: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陳志偉指出,Omicron致病性雖較Delta低,但或有長期症狀,「尤其是無病症患者,不能否定會面對Long-term covid(新冠長期症狀)」,由容易氣喘、疲勞、嗅味覺失調、情緒變化,到內臟功能受損與心悸都有,病況長達數月甚至數年。

現在還不知道Omicron會否如其他變異株引發疾患,如產生自我攻擊抗體、精子受損、胰島素製造細胞出現變化等。英國整理新冠症狀的應用程式「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早前就指出,每4名患者有1人出現「腦霧」,屬認知功能障礙,症狀包括失憶、思維混亂、注意力難集中、頭暈和遺忘日常詞彙等,損害日後工作和日常自理能力,嚴重更可能變成「失智症」。

林哲玄表示,有不少表面康復人士,不少都有長期症狀,包括經常感到疲累,體力大不如前;有些情緒常受波動,感到低落、困擾甚至有人會自殺,精神難集中情形亦普遍,故「與病毒共存」就等同於投降。

問:「與病毒共存」能令經濟復甦?

答:梁子超直言,「與病毒共存」會引起社會動盪,經濟民生停擺,直言港人不應幻想,「歐美等地『與病毒共存』付出了慘烈代價,歐美的群體免疫造成數以十億元的經濟損失,並由數以十萬計生命換來。」

面對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國家提出「雙循環」經濟策略,推出更多刺激內需和消費的措施。隨着大灣區建設成為國家規劃重點,香港若更融入內地的強大內需市場,將更有助經濟走出谷底,恢復元氣,但要促進與內地緊密連通的前提,是本港防疫目標須與內地看齊,即應「動態清零」,故「與病毒共存」並不可取。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