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華殿北側的文淵閣,是此次展覽的最後一件「展品」。(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故宮博物院2022年開年首場大展「何以中國」25日在故宮文華殿開幕。展覽共展出珍貴文物130餘件/套,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涵蓋石器、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古籍善本、印章等類別。何尊、長信宮燈、藏文《四部醫典》等聲名遠播的國寶重器亮相。展覽概括而鮮明地呈示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據悉,展覽展期將跨越壬寅年春節、北京冬奧會、清明節等重要節日,延續至5月初。

展覽以「源」「流」「匯」三個單元,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並蓄的文化特質,闡發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概括而鮮明地呈示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

長信宮燈(漢)。(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三個單元下各設三節,合為「九章」。第一單元「源」,分為「天地之間」「生作在茲」「啟蒙奠基」三節,從中國地理分析開篇,闡釋中華文明生產力動因,以中國獨特的物質文化,展示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制度體系,統一多民族國家由此奠基。其中,展品青銅太陽輪於1986年出土於三星堆二號坑,因形狀酷似太陽而得名。

第二單元「流」,分為「血脈相依」「和衷共濟」「休戚與共」三節,分別闡釋中華文明通過域內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與域外文明的輝映互鑒、與自然萬物的對話互動,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輝煌歷程;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新石器時期)。(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第三單元「匯」,分為「民本邦寧」「格物維新」「匯流澄鑒」三節,分別闡釋中華民族尊仁重禮、家國一體的傳統觀念,追求極致、勇於創新的探索精神,文脈綿延、文華盡匯的中國智慧,既集大成地展示中華文化優秀成果,更鮮明地揭示一切文明歷史都由人民創造、人民享有、人民傳承。

展廳內,三個中心展櫃中的文物——何尊、玉龍和玉琮,吸引不少觀眾駐足。其中,何尊占「C位」。這件青銅器是西周成王五年「何」姓貴族所作,1965年於陝西省寶雞縣賈村塬出土,其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被公認為最早出現「中國」字樣的器物。其內容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是周成王一篇重要的訓誡勉勵文告,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代文獻相合,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青銅器。

金甌永固杯(清代)。(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被譽為「天下第一燈」的長信宮燈在展廳北側與何尊遙相呼應。這件漢代燈具藝術傑作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長信宮燈通體鎏金,通高48厘米,整體造型為一名跪地持燈的漢代宮女形象。宮女左手執燈,右臂高高舉起,寬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燈罩的頂部。北京冬奧會火種燈創意就源於長信宮燈,借「長信」之義表達人們對光明與希望的追求和嚮往。

玉龍(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另外,文華殿北側的文淵閣,作為此次展覽最後一件「展品」,與文華殿展廳最後一件文物《四庫全書》(印刷品)遙相呼應。文淵閣是清宮中最大的皇家藏書樓,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後收藏於此。文淵閣內一層大廳正中,懸掛着「匯流澄鑒」匾額。

展覽現場。(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 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29家博物館舉辦。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聯合推廣單位,助力此次展覽活動。

除了主展覽外,文華殿西配殿同步展出《國家寶藏·展演季》衍生聯展。展品都是文創,由國寶文物為靈感,結合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民俗設計而成。

何尊(西周,青銅器)。(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