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本港第五波疫情發展迅速,葵涌邨疫情繼續擴散,累計有約210宗相關的確診或初確個案。衞生防護中心表示,除了兩座要圍封數日的樓宇,要視乎其他樓宇是否出現大爆發,並平衡其他情況,決定是否圍封整個葵涌邨。目前確診個案未有幾何級數上升,希望數字可以回落,但疫情已瀕臨大爆發的邊緣,特區政府必須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堅持「快、狠、準」,爭取盡早切斷傳播鏈,撲滅疫情。

Omicron、Delta變種病毒同時在香港社區散播,Omicron傳播力強,為抗疫帶來巨大挑戰。美英等國家媒體,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異口同聲地攻擊香港「動態清零」政策,指會「動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云云。在這個重要關頭,本港社會上反對「動態清零」政策的意見也再次出現,連個別專家也對「動態清零」政策表示否定,發出「清零」不切實際的論調。

英美「躺平」抗疫民眾受累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抗疫主要有兩種策略:一是「動態清零」,二是「與病毒共存」。對於是否放寬防疫措施,全球出現了正反兩派觀點。主張放寬的一方,聲稱Omicron傳染性很強,但致命性較低,所以各國將可與病毒共存。美歐國家認為,高傳染性的Omicron毒株出現後疫情可能「流感化」,嚴格的防疫政策反而導致免疫水平降低。但這一估計邏輯荒唐,科學上也不靠譜,在獲得足夠科學證據之前低估新冠病毒的威力與危害,可能帶來巨大風險。

「躺平」說肆虐世界,起領導作用的是英、美兩國。在英國首相約翰遜的領導下,英國從本周開始進入「正常化」,人們無須戴口罩,無須居家辦公,進入公共場所也無須出示什麼接種疫苗證明。英國媒體用「賭」或「豪賭」來形容這一決策。美國也一樣,美國日增新冠感染病例近150萬,日增死亡病例近4,000例,現在美國自曝新冠感染病例已超過7,000多萬例,死亡超過了88萬例,這還只是一個保守數字,實際上還要多得多。

另一方面,很多人提出Omicron是最後一種變異病毒株,它出現後,新冠大流行就會結束。但世界衞生組織強調,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種病毒正在世界各地傳播,程度非常強烈。全球高感染率可能會令病毒突變,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已多次對所謂「Omicron毒株造成的症狀較為溫和」的說法表示擔心,強調這種觀念是危險的。在世衞組織日前發布的應對Omicron宣傳片中,世衞衞生緊急項目技術負責人瑪麗亞‧范凱爾克霍弗再次強調,遏制病毒不能僅依靠疫苗,而需繼續遵守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推動降低病毒傳播率。

至於中國內地,採取的是「動態清零」策略。中國內地抗疫成效最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得到最好的保障,而美英等國在疫病面前「躺平」,近乎不作為。美國在新一波疫情中,每日染疫人數超過百萬,因疫病致死亡的人數已達88萬之巨,損失慘重。香港若此時樂觀地跟隨歐美放寬防疫措施,可能導致海嘯式的疫情爆發,對經濟民生的打擊或較歐美更為沉重,不能掉以輕心。

攻克疫情是目前世界各國各地尋求發展的前提。綜觀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逾2年,內地在全球防控名列前茅,這歸功於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未有陷入海外國家或地區為求經濟復甦而放鬆防疫,陷入疫情反彈經濟下滑的惡性循環。參考全球抗疫的實際經驗,並結合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採用「動態清零」政策,是最可取、最負責任的做法。

及早截斷傳播鏈才是上策

「動態清零」不是「零感染」,而是在常態化防控階段要最大限度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堅決防止出現疫情社區持續傳播。香港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堅定「清零」政策不動搖,一旦左右搖擺或推動「與病毒共存」,後果不堪設想。

市民應配合政府的「動態清零」政策,包括配合政府對有關樓宇的圍封行動,留意身體狀況,有序接受檢測,同時避免到人多擁擠地方,勤於清潔、嚴守社交距離措施,更要積極接種疫苗。香港累積首劑接種率僅約78%,要盡快提高疫苗接種率,才能建立社會最大的防疫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