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余嘉軒繪的虎頭帽。 作者供圖

潘明珠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都會,但很多孩子由於成長生活中,多受現代西方文化的影響,對中華文化的印象不完整,認識不夠也不廣。

其實,我們身為中國人,應該對自身所植根之中華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因此去年我與潘金英共同策劃了「樂寫中華文化生活」寫作坊,旨在引領青少年閱覽中華文化素材,學習寫作妙法,以提高小學生對中文寫作及我國文化的興趣。我們分別到校,或用網課形式,指導學生,讓他們對中華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細節,有更多觀察和有所感思,使學生們自然引發靈感,有更多相應題材來寫作。不少同學有感而發,所寫的文章反映他們從課堂中加深了對中華文化之認知。

工作坊之學生作品有不同角度,佳作不少,例如學生看了我們特別為工作坊攝製之網上影片「中華文化之旅——饒宗頤文化館」大有感觸,雖是虛擬之遊歷,學生卻能詳細書寫其遊覽所見所聞,如看了有趣的漢字展後,我鼓勵學生延伸上網尋找百家姓氏的資料,有學生寫心聲道:「我透過作文,學習到中華文化奧妙、博大精深和千變萬化。」學生子善則說:「原來我名中的子字,表示有學識的人,就像孔子和孟子,爸爸給我起這名字,是希望我長大後做一個善良而有學識的人,我一定不讓爸爸失望!」有學生看了饒公的文化展,寫他初識饒宗頣教授一生的故事,為他主張「學入於藝、藝融於學」,並一生貫徹踐行,學藝雙攜,成就超卓,覺得他真是學習之好榜樣!

由於農曆虎年將至,我又分享個人創作有關中華衣食文化及習俗的小小說,如《門神兄弟》、《過年關》、《虎頭帽》等,鼓勵學生們學我般主題寫作。移民外國的男孩愛上傳統虎頭帽的故事,很吸引學生,有學生仿繪一幅插圖及配上短文:「把虎頭帽戴在小孩頭上,寓意着身體健康和快高長大!」四年級心悅從眾多中華食材中,選取了人們覺得淡而無味的米飯來寫。「即使它淡而無味,但米飯一旦跟其他食物融合在一起時,就融洽得像一家人,那是美好的團圓。我愛米飯,更愛跟一家人團聚吃飯的幸福時光!」

學生在讀寫過程中,加深了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各方面,如團年吃湯圓、放煙花等,有學生於文章結尾寫:「中華文化習俗給新年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帶給人們無限的喜慶和快樂。希望這傳統文化可以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