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因應銅鑼灣寵物店有女職員確診新冠肺炎,以及抽取的店內倉鼠樣本對病毒呈陽性,決定人道處理去年12月22日或以後在市面售賣的倉鼠。儘管目前尚未清楚倉鼠染疫的病源,但為盡快切斷傳播鏈,避免病毒擴散,尤其是防範病毒出現基因突變,產生傳播力、殺傷力更強的變種病毒,迅速人道處理涉事倉鼠及動物是穩妥明智的做法,亦符合國際防疫慣例。市民應配合政府決定,按照指引交出寵物,並盡快接受檢測,切勿私自處理寵物,以免造成公共衞生問題。全港所有寵物店、寵物主人更應提升衞生意識,增強對寵物和市民自身的保護。

此次需要人道處理約2,000隻動物,包括倉鼠和其他細小動物,引起社會一些爭議,但基於保障公共健康安全、防範出現新變種病毒的考慮,人道處理是別無他選的慎重決定,唯有如此才能在最短時間、最大程度消除病毒傳播的風險,亦保障飼養者的健康安全,相關決定有充足的科學理據,得到防疫專家支持。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特區政府撲殺倉鼠的決定果斷明智,可預防新變種病毒經倉鼠傳人。他解釋為何要緊張處理此次事件,是因今次找到的病毒基因是跟基因庫有些不同,而且有些基因突變。袁國勇警告,「如果香港弄出一隻由倉鼠變異出來的病毒,而可能傳染力更強,那就大件事了。」「大家都不想香港製造一種新病毒傳染全世界。」他又指,倉鼠感染後不是即日發病,今天無病發不代表無感染,現在牽涉數以千計的倉鼠,社會都忙於進行人類的檢測時,「人都未必能全面測試」,無可能為每一隻倉鼠每日檢測病毒。

銷毀存在染疫風險的動物,目的是防範病毒在人類和動物之間雙向傳播,變出毒性更強的病毒,對人類和動物造成更大威脅。去年,西班牙、荷蘭、丹麥的水貂養殖場先後爆發新冠疫情,為預防病毒進一步擴散,西班牙、荷蘭捕殺逾100萬隻水貂,丹麥更一度下令撲殺水貂多達1,700萬隻。以往本港發生禽流感、非洲豬瘟,應對的方案亦是迅速銷毀有關禽類及豬隻。另一位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亦表示,有關寵物店內倉鼠初步陽性的比例達五分一,百分比高,涉及批次的倉鼠需人道毀滅是較穩妥做法,亦與外國出現動物感染的做法類似。

特區政府決定,全港所有售賣倉鼠的寵物店須停業,售賣的倉鼠須進行人道毀滅;漁護署呼籲市民如在去年12月22日或以後曾在本港寵物店購買倉鼠,應交予漁護署進行人道毀滅;梁卓偉亦期望市民合作交出倉鼠,但不必驚慌,切勿胡亂棄置動物,一來不人道,二來亦可能導致公共衞生問題。病毒威脅下,繼續飼養有關的倉鼠或私下棄置動物風險極高,市民不應鋌而走險,即使再不捨得、不情願,但為自己及公眾健康安全着想,都應以理智戰勝情感,將飼養的倉鼠交由漁護署處理,市民同時應按政府要求接受強檢,以保障自身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