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雖然第五波疫情未出現爆發性上升,但昨日同日出現懷疑分別帶有Omicron和Delta的初步確診病例,顯示社區潛伏兩種病毒的隱形傳播鏈。疫情沒有大爆發只是因為市民遵守防疫措施和注意個人衞生,但要病毒自然消亡是十分困難。理工大學的研究指出,大規模社區檢測是切斷隱形傳播鏈的可行辦法,這是一個科學的建議。政府應積極考慮盡快推行大規模社區檢測,同時加快推行嚴厲的「疫苗氣泡」,掃除病毒隱患,才能切實推進經濟復甦和與內地的免檢疫通關。

新一波疫情的發展雖然沒有出現最差的大爆發情況,很大程度歸功於市民自覺遵守防疫措施,減少社交和做好個人衞生。理工大學史文中團隊取得的數據顯示,1月1日至8日,香港市民駕車出行量與步行出行量,分別比上月下降了16.82%和19.09%,特別是每星期五、星期六的非通勤出行高峰幾乎消失,顯示市民在疫情下主動減少娛樂和購物等出行活動。

但即使如此,連日來社區都有新的本地確診出現,昨日更有一宗懷疑感染Delta變種病毒,與本地現時流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不同,換言之代表社區有兩種病毒隱形傳播鏈。一日有隱形病毒傳播鏈存在,只要一放鬆防疫措施,疫情就有大爆發的可能,而社會也承受不起長期採取嚴格防疫措施的代價。

史文中團隊認為,社區隱形傳播鏈對疫情防控是很大的挑戰,在目前還沒有其他手段的情況下,通過大規模的社區檢測去發現病毒的大概位置,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事實上這也是內地在過去兩年應對新冠疫情的不二法門。近日廣東多個城市包括深圳、珠海、廣州和中山等都出現零星疫情,每一個地方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全民強制檢測,迅速控制疫情。從內地的成功經驗來看,這反而是經濟代價較小的防疫手段。

當然,內地防疫手段還有賴精準的病毒追蹤,依靠手機實名制和大數據查出密切接觸者。本港雖然有「安心出行」,但功能不全,衞生防護中心仍然更多依賴八達通和信用卡記錄等傳統手段追蹤。既然難做到精準防控,就更顯出大規模檢測的必要性。

特首林鄭月娥多次強調,本港現時的檢測能力能做到每日10萬個樣本,如果採用「混合樣本」檢測的方式,例如混合5個樣本做一次檢測,理論上每天就可以做到50萬人的檢測。以此計算,本港也有能力在一兩個星期內做到近乎全民的大規模檢測。至於採樣人手,汲取前年普及社區檢測的經驗,應該也不難做到。政府在疫情初步受控的情況下,可以有條不紊地安排人手,先做大數據顯示疫情風險較高的地區,再做其他地區,以大規模檢測徹底切斷社區存在的隱形傳播鏈。

另一方面,自從新一波疫情爆發和政府宣布下月底實施「疫苗氣泡」後,接種疫苗的人數大增,政府要密切觀察疫苗接種率,積極考慮提前實施「疫苗氣泡」,亦可考慮將「疫苗氣泡」覆蓋更多公共場所,切實貫徹市民要為公共衞生安全負責的理念。

多位專家都認為,第五波疫情還未出現拐點,市民應該繼續減少不必要的出行,以及盡快接種疫苗。政府也應該抓住眼下市民高度重視防疫的機會,馬上推進大規模檢測和「疫苗氣泡」等措施,讓病毒早日遠離社區,讓市民早日實現經濟復甦和正常通關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