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來滄海事》

作者:汪兆騫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一句詩,這句詩蘊含了離別與重逢的百般滋味,在淡淡的滄桑感中,又飽含着深情與暢想。作家汪兆騫先生用這句詩的前半句作為自己新書的書名,讓《別來滄海事》這本書在內容氣質上貼合了李益詩歌的古意,又因作者的在場式敘述,增添了現當代的氛圍。

汪兆騫因寫作出版《民國清流》而深受讀者歡迎,他的主要寫作方向,集中於歷史紀實領域,尤其專注於現當代文化與文學的研究,因為熟知五四以來著名現當代作家的思想與經歷,並且與其中不少人建立密切的私人聯繫,因此他的寫作在展現時代波瀾壯闊一面的同時,也總是擁有諸多打動人心的細節。

《別來滄海事》是一部作者以「童年視角」展開敘述的自傳作品,這是汪兆騫首次如此大篇幅地描寫自己的家庭與童年生活。對於作家來說,童年生活是寫作的寶藏,一生寫不盡的題材,除了故鄉便是童年了。但與其他寫作者不同的是,汪兆騫一直守護着年幼時的記憶,並不願意輕易動筆去寫,對他來說,時間的磨礪並沒有消除他對往事的敏感,出於某些擔憂,在過去漫長的人生中,他「拒絕」回到童年。這次,是在出版策劃人「鄭重而執拗」的催促之下,才提起筆,嘗試為一個時代留下一份「個人證詞」。

汪兆騫的童年是在天津意奧租界度過的,父親是一名優秀的商人,母親則持家有方、善良可親。在家庭教師、廚師、司機等人的照料下,汪兆騫擁有一個生活優渥的童年。他與父母、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別墅,除了為整個大家庭提供了很有安全感的居住環境外,也成為一些人來來往往的駐足點。這些人包括:混跡軍界的牛三姑爺,身世神秘、修養很高的章老師,忠誠厚道的廚師秦爺,身為地下工作者的表叔,教小學語文課的趙斑老師,以及同齡的同學與鄰居玩伴等等。

汪兆騫以透視的方式還原或者說重構了位於天津意奧租界的那座別墅。在作家視線的聚焦下,那座別墅在讀者眼裏有了「舞台」般的透明呈現效果,作者以近乎「童年無忌」般的坦誠敘述,勾勒了出入這一「舞台」所有人的外在與內在。我們可以看到書中人物在「舞台」上站立的身姿,同時也能觀察到這身姿留下的影子。《別來滄海事》裏的主要人物,都是真實而立體的,如果往事如風,書中人則沉穩如山,風只能捲起他們的衣袂。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第一位是章老師。她是大家庭裏中的外來者與寄居者,汪家是受人之託,為她提供了棲身之地。她的出身與去處都頗有神秘色彩,儘管她對身邊每個人都保持着友好與關心,但身上那種「遺世而獨立」的氣質,顯然有着「距離」的成分。章老師後來去了台灣,然後又獨自往美國,與汪家的聯繫就此中斷,作者在書中數度寫到對章老師的想念,作為一位啟蒙老師,章老師對作者的影響的確是巨大的。

另一位人物是秦爺。《別來滄海事》為秦爺留下了不少的篇幅,秦爺的身上江湖味道十足,但在了卻世間諸多苦惱事,來到汪家之後的他彷彿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他既是汪家忠實的守護者,也是陪伴作者童年時光最多的人之一,通過秦爺這扇「窗戶」,作者管窺到了萬花筒般的社會景象,感受到了世俗社會當中純粹情感所具備的能量。

之所以深深記得這兩位人物,是因為從章老師的故事裏,可以讀到齊邦媛所著《巨流河》所「流淌」着的那份沉重與浩蕩之感。恰好,《巨流河》與《別來滄海事》的敘述時代背景是一致的,當齊邦媛1947年一路漂泊的時候,汪兆騫正在飯桌上聆聽祖父與父親談論戰爭時局。有着17歲差距的兩位作家,在同一年代裏以不同方式參與並記錄了個體命運的轉變。而秦爺,則承載了作者對天津文化的印象與看法,表達出汪兆騫對民間文化與百姓疾苦的深深關注。

記憶像一個漩渦,墜入記憶當中的人,難免也會掙扎,只是,有了年齡與閱歷打底,汪兆騫很快找到了順應記憶漩渦流向的角度與分寸,他充滿感情的書寫,早已超越了「個人證詞」的範疇,他想表達的是不同人物在命運河流上的浮浮沉沉,他想解讀的是個體命運與紛亂時代的複雜關係……從這個層面看,《別來滄海事》也不僅是一本自傳讀物,它也是一本生動的歷史紀實故事。◆文: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