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鎖森戲裝照。
●呂鎖森熱愛京劇十年如一日。
●呂鎖森在教授瑞典學生表演。
●為昆曲演員上頭飾。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跨越文化差異,實現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文化溝通的紐帶。」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教授、京劇武生演員呂鎖森日前接受訪問說︰「希望繼續做一個『造夢者』,讓海外更多的人喜歡中國國粹,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感受戲曲之美。」

呂鎖森出生於戲劇世家,父親帶他走進了戲曲世界。10歲入行,呂鎖森把在劇團成長的時光比作「追夢」。晨起練嗓、踢腿拉筋、熟悉劇目……多年的自律和堅持讓他深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背後的汗水。「武生演員要承受更多的『皮肉之苦』,每次翻轉騰挪、每個驚險的武打場面都需無數次的摸爬滾打,才能形成肌肉記憶。」

重溫這段跑龍套的日子,呂鎖森堅信沒有持之以恒的磨練,就不能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付出總有回報正是京劇的魅力所在。1978年恢復高考,呂鎖森通過自學文化課,以班級最高分考取了理想中的中國戲曲學院。自此,從研究戲曲理論、跨界當導演,到「癡迷」海外教學,諸多經歷的背後,他對京劇的熱愛數十年如一日。

京劇極受外國學生歡迎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第一次走出國門到英國愛丁堡演出,京劇《三岔口》征服了在場外國觀眾。」呂鎖森表示,摸黑打鬥的真實感覺通過中國戲曲藝術的渲染極具喜劇效果,令觀眾大開眼界,「國粹藝術是中華文化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值得被世界看見。」於是,呂鎖森選擇把京劇帶出國門,加拿大、芬蘭、美國、瑞典都出現過他教授戲曲課程的身影。「藝術的靈感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最易產生新的光芒。」呂鎖森回憶稱,在戲曲表演體驗課上,他帶領學生以古希臘神話故事為原型,結合中國京劇的表演方式,重新演繹了忒提斯和佩琉斯的相關情節。

呂鎖森說,演出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也讓他看到傳播中華優秀戲曲文化的可能性。「和電影的寫實性不同,戲曲注重『寫意傳神』,誇張的形象、緊凑的情節、象徵性的動作不斷激發着外國學生對中國戲曲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

●文︰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