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伯光專欄

記得在我們童年時代,物質貧乏,大部分家庭都要為生活奔波勞碌,而小朋友的生活也十分簡單。雖然生活樸素,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但卻能跟隨父母的生活方式,簡簡單單地成長。

在今天物質富裕的香港,大部分兒童及青少年都在這種被視為必然應得的物質環境成長,例如小學生個人擁有一部手機是理所當然的。跟我們那個年代相比,大部分的兒童及青少年甚少遇到捱餓和吃不飽的問題,他們也錯過了人類原始最基層的求生經歷或磨練。因此,到他們成長後,其自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薄弱。在勇氣、鬥志和抗逆能力也可能受到影響。

事實上,近年青少年情緒和精神問題有上升趨勢,就以我們浸會大學的學生輔導處的工作為例,在近兩年都增加了針對學生情緒和精神問題的輔導,並且加強在預防上的教育工作。

世界衞生組織也正視這個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根據世衞的研究,7.5%的精神問題在24歲前形成,當中50%更是從14歲開始出現。換言之,約在中三年級開始。而且在開始階段,往往被家長疏忽而未能發現,甚至一些家長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而沒有為子女及早求助,令問題漸漸累積而變得嚴重。

預防及處理情緒和精神問題的方法,除了透過心理及認知上的教育和輔導外,運動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在適量的運動下有助身體釋放令我們感覺舒暢的安多酚(Endorphins)和血清素(Serotonin),同時令到我們的大腦更加活躍,在紓緩精神壓力的同時,亦能改善我們的睡眠質素。現時很多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要應付沉重的功課,但卻不願意分出部分時間做運動,這是一個非常不理想的成長環境。 ●浸會大學體育、

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 鍾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