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 資深傳媒人

近期的世界競爭力評比,香港在全球141個經濟體中排名下滑至第七,尤其在「創新能力」一項評分最低,而且落後於同為小型開放經濟體新加坡,創新能力不足成為制約香港經濟發展的短板。值得慶幸的是,特區政府決心加大創新科技投入,驅使香港經濟結構從服務型經濟體轉向服務加創新「雙翼齊飛」,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如今的關鍵是,在明確路向之後,如何探索事半功倍的路線圖,並切實落實。筆者認為,香港一定要摒棄盲目的優越感,不能單打獨鬥,而要切切實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新科技一體化發展,打造香港特色的「創新製造」。

日前,香港科技園公司宣布將其位於大埔、元朗及將軍澳的三個工業邨重新定位成「創新園」,並舉行了啟動儀式。科技園公司指出,三個創新園旨在推動「創新」的使命,結合科技與工業發展,創造嶄新機遇,並將人工智慧及機械人、數據分析及物聯網等先進創科技術注入傳統行業。其中位於大埔創新園的「醫療用品製造中心」即將啟用,會為業界提供全方位支援,加快本地研發及生產過程。創科局局長薛永恒於啟動禮致辭時指出,創新園緊扣本地創科生態圈的發展,推動高智能高增值的製造業,並將研發成果轉化,為香港帶來更多商機。香港科技園公司再工業化高級總監姚慶良指,創新園其中一個理念,是把本地研發的科技,作技術轉化與量產化支援,最終更可增加本地就業機會。

香港應與灣區優勢互補

從「創新園」的定位可以看到兩個關鍵詞:一是「本地化」、二是「再工業化」。

無疑,就香港這三個工業邨重新定位的「創新園」,是合適的。但是,從香港「創新製造」的全域看,若然只強調「當地化」和「再工業化」,忽視如何將香港的優勢與大灣區的優勢結合,則未能揚長避短。事實上,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強調香港經濟發展要融入大灣區,就是要以大灣區之長補香港之短,以香港之長助推大灣區躍進。

大家都經常談到成功例子,就是深圳大疆無人機公司。大疆在全球無人機市場佔有率超80%,在全球民用無人機企業中排名第一。創始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電子與電腦工程學研究生課程;其在2006年畢業後,與兩位同學共同創立大疆。2008年,大疆成功研發第一款較為成熟的直升機飛行控制系統XP3.1上市;2010年,大疆每月的銷售額達十萬元人民幣;同年,香港科技大學向汪滔團隊投資200萬,更成功研發多軸飛行器。

此時,深圳市向大疆伸手,批出南山區地鐵5號線留仙洞站地皮,為其大發展奠定基礎。筆者一向認為,不必爭拗大疆是香港的還是深圳的,反正就是中國的。事實上,這正是香港優勢與大灣區內地優勢結合的成功範例。

香港應專注研發

香港地價、樓價高昂,製造業斷代,是否還能「再工業化」,筆者有所質疑,因為這不是揚長避短,而是「固執短板」 ,明明已經缺乏製造業的發展條件,何不將製造放在深圳河以北,香港專注做研發呢?

所以,香港將三個工業邨重新定位的「創新園」,發展創新製造是一件好事,但是,還需要研究如何和大灣區內地城市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幫助園內的研發公司去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置製造廠房,或者匹配合適的製造公司;另一方面,要把香港市場的大門向內地高科技公司開放,形成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不要再固守香港和內地的概念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