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掩映下的集美寨。 作者供圖

●張桂輝

延平故壘,乃是石刻,位於廈門市集美鎮東南側海邊的延平樓東頭。這裏,原為民族英雄鄭成功固守集美時的古寨——集美寨——遺址。清康熙十八年(1679),以花崗岩石建於臨海懸崖高處,現僅存石寨門及兩側石牆。寨門高3.08米、寬1.68米、厚0.65米;寨門後、樓房前一側,有兩塊拔地而出的岩石。靜臥的岩石旁,有一尊櫛風沐雨、銹跡斑斑老舊鐵炮;其中一塊較大的岩石上,隸書勒刻着「延平故壘」四個紅色大字,落款:「民國年間」。短短八個字,往事一大堆。

初冬的一天,晴空萬里,陽光明媚。吃過午飯,我一改午休的習慣,從住地乘坐公車,沿着石鼓路南行,在機械工程學院站下車後,經由龍船路東進,步行千餘米,來到鼇園路27號。路邊斜坡上,《廈門市「集美寨遺址」文物保護範圍標識牌》,黑底白字刻着集美寨遺址介紹、文物保護範圍、文物保護要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等。從石牌旁,順着台階,拾級而上。抬頭望去,那棵老榕樹,在陽光照耀下,愈發鬱鬱葱葱、蓬蓬勃勃,一對情侶旁若無人,依偎着坐在樹蔭下。登了40餘級石台階,穿過集美寨寨門,但見「九十高齡」、多次親近的延平故壘石刻,不知何時周邊已圍上高約兩米、刷了黑漆的鐵柵欄。

石刻,作為一種記事方式,起源於遠古時代,盛行於北朝時期,有着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但凡名山大川、旅遊景點,不同年代、不同作者、不同內容,或大或小、或橫或豎、或雅或俗的石刻,頗有韻味,吸人眼球。而既與歷史名人有關,又有歷史往事的石刻,並不多見。延平故壘,就是這樣一通不可多得的石刻。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中唱道:「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套用這句歌詞,「集美寨的石頭在訴說」。訴說着它可圈可點的由來,訴說着它可歌可頌的往事。

一百年前,陳嘉庚先生在「集美寨」遺址上,建起一座三層樓房,作為集美小學校舍。為發揚曾被永曆帝敕封為「延平王」的鄭成功愛國精神,陳嘉庚將該樓取名為「延平樓」。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對我國東北的武裝攻擊,全國人民激憤萬分,抗日熱情空前高漲。彼時,陳嘉庚利用自己在馬來西亞創辦的《南洋商報》(華文日報)上,大力宣傳愛國抗日,組織各種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行徑的活動,極大激發了集美學校師生的抗日激情,在舉國上下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歷史進程中,集美師生踴躍奮起,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與身在海外的陳嘉庚校主,遙相呼應,見諸於行。是年9月26日,集美各校聯合成立了「抗日救國會」。救國會誓詞中,有這樣幾句:「勤業奮鬥,雪恥救國,援助政府,嚴守紀律,犧牲自己,愛護民國,永為忠勇之國民……」。救國會制定了「組織大綱」和「宣傳大綱」。會員們開展抗日宣傳,組織糾察隊在集美碼頭檢查,嚴禁日貨上岸。

之後,集美抗日救國會通電國民政府及各院長、各部長、各報館,指出:「我國軍備雖不如人,而民氣激昂,磨礪以須,已非一日,背城借一,雖死猶榮。應請政府即行對日絕交,積極備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張我人道之義旗,打破強權之迷夢。」同時,發動師生,聲援和捐款慰勞堅持抗日的將士。單是集美女子小學,一周內就募捐五百餘元。救國會還給在東北抗日前線的馬占山將軍匯去捐款、發去慰勞電:「倭奴蠶食遼吉進寇黑河,麾下血戰重圍,力全半壁,軍聲所播,敵膽皆寒,作干城之模範,實華胄之光榮。感念勳勞,欽遲忠勇,謹掬微誠,特電遙勞。」馬占山將軍覆電:「福建集美抗日救國會公鑒:來電敬悉,承慰荷貺,慚與感兢,謹率袍澤,遙致謝忱。」

為了武裝自衛,集美學校重新組織義勇隊,分期分批,嚴格訓練,「以養成剛毅沉者之勁氣,效越王十年教訓以報吳仇」。義勇隊隊員的誓詞曰:「余誓以至誠加入集美抗日救國會義勇隊,服從命令,遵守紀律,準備對日作戰,為國犧牲。如有二心,天人共戮。」與此同時,為推動廈門地區的抗日工作,集美抗日救國會還派出代表,深人閩南各地聯絡民間組織,發動民眾參與抗日救亡活動,壯大抗日救亡聲勢。11月24日,閩南地區各民間組織派出代表,在集美學校大禮堂召開大會,成立「閩南各地抗日團體聯合會」,後改稱「閩南抗日總會」,會址設在廈門。閩南抗日總會的成立,有力推動了閩南地區抗日救亡運動。

史料表明,在整個閩南抗日救亡運動中,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集美學校,發揮了中堅和骨幹作用。1932年1月28日,農曆辛未年(1931)臘月廿一,「一·二八」事變發生後,十九路軍浴血奮戰,抵抗進犯上海的日寇。一直堅定「守土之責,義所難辭;犧牲雖大,分所甘受」的陳嘉庚先生,組織華僑捐款支援十九路軍,在匯給六百多萬大洋的同時,致函集美學校董事長、集美學校抗日義勇總隊長葉淵,再次強調:「時至今日,任何人皆應抱犧牲精神,各盡所能,以與暴日抗。希勉勵學生,激勵勇氣,勿畏葸自擾!」受其激勵與鼓舞,辛未歲末,集美學校在延平樓前的巨石上,鄭重其事地刻下「延平故壘」四個大字,藉此表達以民族英雄為榜樣,萬眾一心保衛國土,眾志成城收復失地的如磐信念。

先前的延平樓,主體白灰磚牆。1938年5月,廈門淪陷之後,日軍以金門、廈門為據點,不時用飛機、大炮輪番轟炸集美校舍及民宅。延平樓立身集美南端高地,與廈門島僅一水之隔,目標突出,首當其衝,終遭天降橫禍,毀於日軍炮火。原本生機盎然的延平樓,幾成廢墟,一派淒涼。1950年9月,陳嘉庚先生定居故鄉集美。為協助地方政府,發展家鄉教育事業,他在不遺餘力籌資修建、擴建集美學村的同時,決定重建延平樓,並把它列為重點工程,緊鑼密鼓、親自督工。1952年底,工程竣工,仍取原名——延平樓。

延平樓前,那棵根深葉茂、獨木成林的古榕樹,為寨門撐起一把綠色之傘,形成一道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耐人觀賞,發人深思。我站在大榕樹下,默默凝視着立足大地的延平故壘石刻,當年集美抗日救國會「嚴守紀律,犧牲自己」,「服從命令,為國犧牲」等鏗鏘誓詞,陳嘉庚先生「各盡所能,以與暴日抗」的急切呼籲,彷彿就在耳邊縈繞。聯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以及抗日戰爭等大量歷史事實,我堅信,縱然雄關漫道,任憑風吹雨打,只要中華兒女傳承這種精神,只要炎黃子孫堅定這種信念,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夠所向無敵、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