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土地房屋是香港市民最為關心的問題,因此多個立法會地方選區及功能界別的參選人紛紛關注這個議題,並提出建議。他們指出現時多個房屋問題,包括公屋輪候時間過長,新增的過渡性房屋位於偏遠地區等,並建議特區政府應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以縮短公屋建築期;增加公屋供應至每年3萬伙,爭取恢復「三年上樓」的目標;以及在市區收購整座工廈,並改建成過渡性房屋等,多管齊下為市民解決住房問題。

掃碼睇立選提名名單

參選香港島東地區直選的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指出,公屋作為香港住屋的保障網,最新的輪候時間卻是5.9年,見22年新高,對於基層家庭而言,是「絕望和折磨」。他指出,工聯會多年來要求特區政府多元覓地,建立以「公屋為主」的房屋政策,早前已要求特區政府每年興建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其中包括出租公屋、乙類公屋以及居屋,以應付不同市民的住屋需要。他強調,特區政府現在能做的就是改弦易轍,大刀闊斧在房策上作改革,一方面增建公營房屋回復「三年上樓」目標,同時分隔投資、自住兩個市場,達至「房住不炒」。

●吳秋北表示,特區政府應大刀闊斧在房策上作改革。圖為他日前落區與市民交流。 fb圖片

倡增過渡性房屋供應量

同區參選的民建聯常委梁熙則建議,特區政府應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N無津貼」)恒常化,以紓緩基層住戶租金壓力,並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以縮短公屋建築期,以及增加公屋供應至每年3萬伙,爭取恢復「三年上樓」等。

同樣參選港島東的新民黨廖添誠認為,要解決房屋需要,特區政府應堅持「房住不炒」,遏止公營及資助房屋商品化趨勢。他又要求港鐵撥出一定比例鐵路上蓋及毗鄰物業,作新居屋或「首置盤」之用。

另一參選人潘焯鴻指出,香港目前人均住房面積遠低於亞洲其他大城市,他建議特區政府可以用立法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例如要求發展商不能興建「納米樓」等,並以澳門做到的220平方呎作為參考。

●土地房屋是香港市民最為關心的問題,多個立法會換屆選舉參選人紛紛就此議題獻策,爭取恢復「三年上樓」的目標。 資料圖片

憂當前建屋計劃難應急

要解決香港土地房屋的問題,少不了工程界的參與。工程界功能界別參選人、經民聯主席盧偉國指出,特區政府早前宣布已覓得350公頃土地,可滿足10年興建33萬公營房屋所需。不過當前建屋計劃仍然是「頭輕尾重」,首5年興建公屋單位數目只佔10年計劃的三分之一,難以縮短輪候時間。他表示,特區政府促成了多個由非政府機構負責和營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稍為幫助部分劏房戶改善居住條件,但這並非長遠解決住屋問題之策。

同樣參選工程界的黃偉信表示,自己熟悉規劃及發展,可運用專業知識,改善房屋規劃,在確保質素的同時研究縮短建屋程序,並會積極推動基建發展在質素監察方面做得更有效率,推動建造業界更專業化。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