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中心的選址-三棟屋其實大有來頭。三棟屋原為荃灣陳氏民宅,建於1786年,是香港極具歷史和文物價值的客家圍屋,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其後活化成為博物館,並於2016年成為非遺中心。是次展覽的「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系列是利用三棟屋中軸線範圍的四所主要房舍,展示整間屋的歷史脈絡和建築特色。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昨日笑言,三棟屋是他個人在今次展覽中最鍾意的展品。
伍志和指出,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屋,布局左右對稱,中軸線上有陳氏家祠,圍屋中央有四間獨立房舍,兩側有橫屋,後方有排屋,將整座建築圍攏起來。那麼三棟屋的「棟」又是指什麼呢?他說:「一般人可能聯想到棟樑,認為棟是指房樑,其實在客家建築中棟是指屋頂,三棟屋就是有三個屋頂。」
除了建築格局講究,三棟屋還蘊藏風水文化,「中間祠堂在落雨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很有名的景觀,叫做『四水歸堂』,傳統民居很重視集水和去水,因為水代表財,要一起匯流向家裏。」他說。
展覽還會介紹客家圍屋的建造方法、房屋修繕、建築理念等內容。
伍志和表示,鮮有現代人知道如何砌牆,觀看古建築文化會感到有趣,三棟屋的牆壁除了使用磚塊以外,還有稻草、泥灰等多種材料,建成的房屋冬暖夏涼。觀眾還可以透過三棟屋了解香港傳統鄉村的禮儀和飲食文化。●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