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劇壇前輩報華哥(袁報華)仙遊,他的太太玉珍姐囑我為其丈夫的紀念小冊子寫一些關於他的戲劇演出。雖然報華哥從未當過全職演員,可是,他自上世紀四十年代已經開始踏台板,至九十年代退休後移居溫哥華,依然偶有導演作品。要以區區一篇短文記錄他的演戲生涯,實不容易。

因此,我只好選寫報華哥最輝煌的演出紀錄——一些可能他自己也未必留意,卻是香港舞台上的創舉的紀錄。

在舞台上,報華哥是香港首齣荒誕劇的兩位男主角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King Sir(鍾景輝)在當時的香港浸會書院任教,課餘時在校內導演舞台劇。1966年,他在一個名叫「獨幕劇晚會」的演出中,在一個晚上同時上演兩齣獨幕劇。其中一齣是由學生主演的《快樂旅程》(The Happy Journey to Trenton and Camden);而另一齣則是由報華哥和馮淬帆先生合演的《動物園故事》(The Zoo Story),是愛德華·奧比(Edward Albee)的荒誕劇。它在「浸會」上演前,荒誕劇從未在香港的舞台留下足跡。因此,在香港的戲劇史中,《動物園故事》是香港荒誕劇的濫觴,而報華哥則是香港首齣荒誕劇的演繹者。

《快樂旅程》和《動物園故事》還創下另一個紀錄——首次在香港出現三面觀眾席的舞台設計。今天我們坐在三面觀眾席觀劇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原來這種舞台設計在1966年的香港舞台是一項創舉。這樣說來,報華哥也是其中一位在香港首個三面觀眾席設計的舞台上演出的演員。

過去半個世紀,香港上演了無數的美國翻譯劇。可是,原來香港首齣美國翻譯劇只是在1964年才出現。當年,King Sir在「浸會」校園內導演了《淘金夢》(又名《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是香港舞台的第一齣美國翻譯劇。不過,若說到香港第一齣公開演出的美國翻譯劇,則是《浪子回頭》(第二次重演時譯名改為《生路》A Hatful of Rain),由香港業餘話劇社製作和演出,首演和第一次重演的男女主角分別為報華哥和巧兒姐(殷巧兒)。所以,香港首齣在公眾舞台上演出的美國劇亦是由報華哥主演。

《清宮怨》是姚克教授最著名的劇本,相信亦是在劇作家芸芸作品中最多被搬演的,曾飾演劇中人物的演員多不勝數。可是,若問到誰是曾扮演《清宮怨》中最多角色的演員,則非報華哥莫屬。他曾分別在不同的舞台劇版中飾演光緒皇、李蓮英和聶八十,而在1964年的麗的映聲電視版的《清宮遺恨》中,他則飾演王商。

在香港電視史上,報華哥的「第一」更加為廣大市民認識,因為他是香港首齣處境劇《小夫妻》的男主角。《小夫妻》是麗的映聲在1964年至1967年的小品喜劇,劇中報華哥與慧茵姐分飾男女主角丁小石和余自珍,開創以一對年輕夫婦為主人翁,每周播映一次的單元喜劇先河,例如無綫的《太平山下》、《相見好》、《小夫妻》等,都是步報華哥和慧茵姐的《小夫妻》的後塵製作。

由於報華哥在香港電視早年的戲劇節目中有着優秀的表現,深受觀眾愛戴,所以他曾獲得3屆由麗的映聲與《星島日報》和《星島晚報》聯合舉辦的「麗聲盃」之「最受歡迎電視男藝員」的榮譽,那是他從演以來最輝煌的日子。

報華哥,我在千里之外,沒有什麼送給您伴您上路,只能為您撰寫這篇記錄着您光榮歲月的文字,好等您在香港戲劇史上留下清晰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