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雲《休園圖》
●袁耀《山水圖》
●金農《梅花圖冊》
●袁江《醉歸圖》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自古以來,揚州是膾炙人口的名都佳處,百姓殷富,文化昌盛,到清代中期已繁榮富庶甲天下。經濟的繁榮催生了商人和市民階層對繪畫等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吸引許多外地畫家來到揚州,促進了當地畫壇的繁榮。日前,旅順博物館與瀋陽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的「二分明月-清代揚州繪畫展」在旅順博物館開展,通過兩館所藏二十六位畫家的五十四件典型作品,向觀眾呈現清代揚州畫壇的繁榮、揚州畫家的才情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宋偉

揚州畫壇早期主要有禹之鼎、王雲、袁江、袁耀等為代表的職業畫家群體,以生動傳神的人物肖像和精巧富麗的界畫山水在鹽商為首的新興市民階層中風靡一時。中期,以鄭燮、金農為首的「揚州八怪」繼承前人的潑墨寫意傳統,從題材到筆墨都另闢蹊徑,在日益僵化的畫壇中如一股清流,推動了繪畫藝術的進步。與「八怪」同時或稍晚的還有方士庶、蔡嘉、丁皋等,各以山水或肖像在畫壇中風生水起。後期,以王素為代表的「揚州十小」和朱鶴年為代表的「邗上五朱」等繼承「八怪」的寫意傳統,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旅順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宋艷秋介紹,此次展覽中尤以禹之鼎《江鄉清曉圖》、王雲《休園圖》、袁江《醉歸圖》、鄭燮《叢竹圖》、金農《梅花圖冊》、汪士慎《春風香國圖》、華嵒《黃鸝垂柳圖》、方士庶《端午即景圖》等,最能反映畫家的典型面貌和當時揚州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

文官引領 唱和蔚然成風

揚州文藝活動昌盛日久,離不開歷史上歐陽修、蘇軾等主政文人官員的引領推動。到清代,揚州文化舞台上起引領作用的主要是王士禛、孔尚任和盧見曾三人。清初詩壇領袖王士禛曾於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和康熙三年邀集名士「紅橋修禊」(修禊即文人集會飲酒賦詩)。王士禛首倡冶春詩二十四首,諸名士亦和詩,一時傳為佳話。此後,揚州文人集會唱和活動蔚然成風。

康熙二十四年七月,孔尚任赴任揚州,協助疏浚黃河入海口。其間登梅花嶺,結交冒襄、龔賢等,編《湖海集》,記載直接由孔尚任主導或參加的揚州及附近地區的較大型詩歌創作活動多次,引領揚州詩歌創作。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廣陵聽雨」「邗上聽帆」「紅橋修禊」「廣陵觀濤」等。

盧見曾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任兩淮鹽運使,到任不久即參加了當地名賢程夢星主持的平山堂聚會。乾隆十八年,他再任兩淮鹽運使。為效仿王士禛等「紅橋修禊」舊事,他在紅橋周邊重修文化景觀,命二十四景,並發起「紅橋修禊」的唱和,規模盛大,進一步提高了揚州的文化影響力。

鹽商贊助 畫壇活躍繁榮

揚州畫壇的繁榮,緣於揚州經濟繁榮和藝術市場的活躍,更離不開當地鹽商的支持。明末清初,揚州擅漕鹽之利,商賈雲集,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陝西、山西、安徽等地的鹽商。鹽商們財力雄厚但社會地位不高,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虹橋修禊」就曾明示:「業鹺者不得與」,意思就是鹽商不得參加文人士子舉辦的各種詩文活動。為提高社會地位,鹽商們普遍喜好收藏書畫古董,禮遇文人,刻印書籍,通過贊助文化事業擴大影響力,在許多詩酒雅集中,都能見到鹽商的身影。

據《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詩文之會,以馬氏小玲瓏山館、程氏筱園及鄭氏休園為最盛。」這些園林的主人大多是豪富的鹽商,他們常與文人墨客遊宴於園林中的池台亭榭,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熱情。鹽商常在園林中接待往來的學者畫家,遇到年老或生活困難的,也施以援手,如李葂、李鱔與鹽商賀君召友善,長期寓居賀園。陳撰晚年無子,與女婿許濱同住鹽商江春家。作為回報,書畫家則發揮才藝為鹽商們題字作畫。晉商賀君召於雍正年間始建賀園(又名東園),李葂、李鱔、金農等數十人為其題寫楹聯、詩詞和匾額。乾隆十一年,賀氏以遊人題壁詩詞和園中匾聯彙編成冊,題為《東園題詠》,又以賀園中十二景,徵畫士袁耀繪圖。

古城、運河、鹽商和名畫家,是揚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應運而生的一張張閃亮名片。歷史賦予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運河滋養城市繁榮的市場經濟,文化與財富激發了畫家無盡的雅興。王朝更迭,城市興廢,畫家的思想與藝術也在與時俱進。正與奇,雅與俗,抱殘守缺與標新立異,共同繪就了揚州畫壇的「二分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