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先講個流傳甚廣的小故事。

話說有人慨嘆年輕時社會主流不重視少年人、青年人的想法,皆因中年人工作經驗、社會經驗都較豐富。當故事主人翁熬到了中年,社會風氣又變成敬老。過去累積的經驗都及不上耆英的人生閱歷那麼吃重!終於熬到老年,風氣卻又再丕變,大家轉回去看重年輕人,社會經驗、人生閱歷等等,在年輕人的衝勁面前,都只能「退位讓賢」。於是一生人都得不到社會重視。

中國傳統上以30歲前為少年,30歲至50歲是中年,50歲以後是老年。《禮記·內則》、《禮記·王制》都有記載:「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這裏國指先秦時代的諸侯國。天子要向九旬老人請益,還得要登門過訪呢!今天誰都可以用杖。當代年齡劃分大概有童年、少年、青少年、青年、成年(中年)、老年等等。

回頭去看上文的小故事,與當代人的經歷還有幾分相似。稍有不同者,是筆者人在中年時,外貌間有給人當成「年輕小孩」,文字則多有被當成「老翁手筆」。

香港踏入二十一世紀第二旬之後,風俗突變為流行吹捧青少年。十來歲的中學生黃某忽然成為名重寰宇、香港首屈一指的政治領袖!時光飛逝,原來黃某剛在獄中過了25歲生日,不再少年!在他最風光、最囂張的日子,連政圈中的爺爺、伯伯叔叔等前輩都給他批評個透。黃某本是給「政治老人」看中,被欽點成為「學運領袖」。後來自己也成為「政治老人」,人都升讀了大學,仍把持原來聲稱由中學生組成的「富泰政團」,生活豪奢。

長春真人丘處機有兩句詩:「縱橫自在無拘束,心不貪榮身不辱。」黃某走捷徑成名,曾否「貪榮」過?

他真的深信自家的見解才幹,全都遠遠超越社會九成以上的成年人?如果他信,該是給「別有用心」的成年人誤導。「政界大佬」捧一個少年出來,是要利用大眾愛護「優秀少年」那種婦人之仁的心態。後來黃某也獨裁起來,許多「大人」給錢給資源,給管理服務,甚至有文膽代筆,由是欲罷不能。政治催人早熟,禍福難料,「不到終點,安知結果」?

曾與朋友閒聊,他抱怨說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違背了「雙普選」的承諾。筆者笑說你們這些大人,都跑去聽一個「白面書生」的話,堅持什麼「公民提名」選行政長官,又該怪誰?然後反對派就否決了選舉改革。其實只美國和法國這些行三權分立總統制的國家,才有「公民提名」的影子。英、德、日,都是行政立法兩權混合,國民不能直選首相,不能提名,也無權過問各大政黨的內部決定。

如果黃某不甚信自己一人就勝得過了政壇爺爺和一眾叔伯父老,他就有「貪榮」了。

數學、自然科學,或廣義的藝術都可以產生「天才兒童」。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等學問範疇就極難出神童,「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見《論語·里仁》)黃某只近似一個童星,按劇本唸對白,演技日進後,間有臨場爆肚。現在「老」到演不成童星的「尷尬年齡」,利用價值已斷崖式狂挫!演藝生涯難復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