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作為首家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創辦的大學,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下稱「北師港浸大」)吸引了來自港澳地區的優秀師資。記者21日從北師港浸大獲悉,為增進港澳老師對珠海的了解,感受大灣區的發展動態,近期部分港澳老師到格力電器、金山軟件園等珠海龍頭企業參觀交流。而平時這批港澳老師在珠海各有自己的安排,會利用專業特長拓展興趣,積極融入到大灣區的工作和生活中。

北師港浸大組織港澳老師參觀格力電器等企業。(受訪者供圖)

港籍老師:珠海文化發展潛力大

北師港浸大中國語言文化中心副教授、北師港浸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馮瑞龍從2009年加入北師港浸大。來自香港的他坦言,與從前在香港的生活節奏相比,定居珠海的生活更能達到工作與生活的理想平衡。

馮瑞龍對中華文化和戲劇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閑暇時候喜歡去珠海的博物館、書店、劇院等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他認為珠海在藝術文化領域雖然起步較香港晚,但發展潛力大,特別是大灣區融合的概念提出後,珠海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香港籍老師馮瑞龍(右一)參加珠海的觀影分享沙龍。(受訪者供圖)

藉助北師港浸大豐富的學術資源和大灣區便利的交通環境,馮瑞龍曾帶領學生在香港、澳門、珠海做戲劇巡演,也與粵港澳學者合作進行學術研究和交流,這些都讓他感受到工作生活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便利。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出於防疫需要,各鄰近城市有一種「唇齒相依」的感覺。包括馮瑞龍在內的許多香港老師不必奔波回港,在北師港浸大就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從那時候起,我深刻感覺到自己是大灣區的一員。」

港籍老師深入大灣區做社工研究

現為北師港浸大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助理教授的梁鏜烈,2006年起北上廣州、深圳等城市工作,2016年加入北師港浸大。這十幾年隨着工作、生活走上正軌,他越來越融入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生活中,亦在這裏組建家庭、結婚生女。

梁鏜烈多年來在內地從事社工教研、培訓、督導與評估等工作,也有豐富的前線社工經驗。去年北師港浸大在四川省涼山彞族自治州會東縣設立社工教育實習實訓基地,也有梁鏜烈在內的社工專業考察團助力。他認為身處大灣區環境,對他進行港澳與內地如何互動的學術研究更有幫助。「有的人可能選擇從觀察者的角度研究,但我希望深入到其中、與當地人交流,才能明白他們真實的觀點。」

梁鏜烈說,目前已有一些政策鼓勵港澳青年在內地城市就業和發展,而近日香港發布的施政報告內提到計劃放寬的人才政策如能落實,即包括北師港浸大在內的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辦學高校的畢業生可以到香港就業,這將形成雙向交流。他認為,制定政策也需要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切入,讓大灣區內人才有更多交流、融合的機會,推動人才跨地域流動。

港籍老師:便利交通有助學術交流

現為北師港浸大應用數學專業副教授、智雅苑舍監的許敏華2016年加入北師港浸大,她來北師港浸大不只因為其國際化的教學模式,也因為珠海美麗宜人的居住環境。「來到珠海,不同於香港快節奏的城市森林,可以在專註工作的同時享受生活。」

2018年和2020年,許敏華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和面上項目的資助。她表示,國家和學校對科研支持力度非常大,為她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同時,珠海頗具優勢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也為她跨境交流訪問、參加論壇等提供了便利。

工作之餘,許敏華喜歡到美麗灣、淇澳島等地欣賞珠海的自然風光,也經常參加由學校工會組織的活動,到大灣區各個城市遊玩。她說,這五年,她見證了珠海的發展,亦感受到大灣區的發展潛力,希望能搭上大灣區高速發展的列車,在北師港浸大實現自己的教學和科研目標。

澳門籍老師:用音樂挖掘珠澳潛力

在北師港浸大音樂表演專業助理教授馬義善看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最近建立,拓寬了澳門居民的生活空間,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將會挖掘珠澳兩地更大的潛力。

澳門籍老師馬義善博士在演出中。(受訪者供圖)

馬義善說,珠澳兩地通關的便利措施,如24小時通關、兩地一檢等,為他往來珠澳提供了方便,這樣的速度也正契合橫琴未來的發展,為珠澳居民帶來更多的機遇。

馬義善選擇到北師港浸大工作,不僅因為北師港浸大立足於佔據地理優勢的大灣區內,更因為北師港浸大為教職員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使師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與學之體驗,他期望繼續為大灣區培養人才貢獻一份力。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