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專家張濤:商品價格上漲對出口韌性的干擾越來越大,價格上漲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已由6月份的45%升至9月份的90%。前三季度中國進口值也創下歷史新高,但增長的主因是大宗商品國際市場價格上漲所推升,難掩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現實問題。

中國經濟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張斌:此輪PPI漲幅主要由大宗商品漲價造成,但上游向下游轉移成本的通道並不順暢,形成原材料成本高企但終端產品價格萎靡的狀態。總體看,在上游控價和下游保民生的情況下,PPI高企對CPI的影響有限。當前中國經濟壓力不在於生產端或消費端的通脹,而在於當前各項經濟數據低於預期所體現的增長動能不足。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管清友:

穩增長和高通脹的矛盾正逐漸顯現。考慮到四季度的經濟壓力和企業困境,應該會有降準和定向降息。中小微企業紓困減負迫在眉睫,加大定向信貸支持力度,結構性寬信用政策依舊可期。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副主任朱鶴:在供給方面,應盡快提高上游行業及相關產品的供給彈性,減少對部分商品供給的非必要行政干預,讓商品市場盡快回歸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同時適度放鬆對部分上游產品的進口限制,用市場化的手段緩解當前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壓力。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國際油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快速上漲恐將造成國內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抑制企業盈利改善,也會增加輸入性通脹風險,對居民消費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