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國際消除貧困日和全國扶貧日,有團體建議政府通過研究改革稅制、政策鼓勵慈善行為等,應對日益嚴峻的貧困問題。資本水浸帶來股樓及大宗商品價格大漲,社會財富分配剪刀差越來越大,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結構性貧困已成香港減貧的最大挑戰。迎戰結構性貧困,單一修補減貧安全網已不足夠,必須用綜合性創新辦法來解決,包括研究稅制改革,提升「二次分配」力度,以及通過有效政策鼓勵公益慈善、統籌社會慈善力量,最大限度提升扶貧滅貧效能。

香港貧窮人口持續高企,根據《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香港貧窮人口達149.1萬人,即5個香港人中就有一個貧困者,政府政策介入後的貧窮人口亦逾109萬,在職貧窮人口約50萬人,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見45年來新高。在國家已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實現小康、推進共同富裕的今天,香港的滅貧形勢卻依然嚴峻,確實令人心頭沉重。

客觀看,香港保障基層生活的安全網曾經相當領先,公營醫療、公屋、綜援、安老等社會保障網可保障多數人的基本生活,政府近年也在滅貧上加大投入,本年度社福經常開支預算超過千億,在職家庭津貼的受惠住戶三年間增多一倍。但必須看到,國際經濟形態的變化,尤其是疫情後各國貨幣超發,導致股樓等資產價格飛漲,令社會財富分配的剪刀差越來越大;資本水浸帶來大宗商品價格瘋漲,百物騰貴、通脹升溫,更令基層生活備受煎熬。這種經濟形態變化導致的結構性貧困問題,令香港滅貧工作面對新的更加嚴峻的挑戰。

迎戰結構性貧困難題,僅靠修補安全網已遠遠不夠,政府必須發揮統籌作用,創新社會分配思維和辦法,通過綜合施策來應對新挑戰。工聯會昨發布減貧政策倡議,在初次分配上,建議最低工資改為「一年一檢」、發展多元經濟確保就業;在二次分配上,建議研究稅制改革、設立失業保險;在三次分配上,建議提升慈善捐款免稅額至45%、政策鼓勵企業及個人參與公眾慈善等。這些政策建議,與國家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做法方向一致,值得特區政府認真聽取。

以創新思維、綜合施策力促滅貧,知易行難,以稅制改革為例,本港向來奉行簡單低稅制,過往社會提出多種擴闊稅基方案,如開徵銷售稅、富人稅等,皆因擔心影響營商環境等原因而作罷。如今特區政府在「愛國者治港」良政善治下,展現解決住房、醫療等民生問題決心,並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構想,香港內部要求稅制改革的呼聲再起,而國際上亦正推進稅制改革,內外形勢皆要求香港要對稅制改革早研究、早諮詢,尤其是對關涉滅貧的稅制改革,政府確應本着施政為民的初衷,盡快擺上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