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校長說過,一個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學業也不會太差。相信現今不少父母都十分認同,所以從子女還在牙牙學語,已經進行親子閱讀,讓子女能夠培養習慣,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他們不但能夠從中學到不同知識、詞彙、同時培養他們在表達及社交方面的能力。心理學家Keith Stanovich亦曾經指出,小時候成功培養閱讀興趣的學生,長大後亦會喜歡閱讀;而小時候閱讀量較少的學生,他們與讀書量較多的學生的認知及能力距離愈來愈大,部分閱讀量少的學生長大後亦較難掌握閱讀技巧。如果子女從小便開始進行閱讀,到他們進入中小學後,這些學生在學業上整體都有不錯的成績,對學習新事物亦抱有較開放的態度。

不過,由於香港屬於高度競爭的社會,不論在工作上,或是學業上都處於高度競爭。故此,當子女踏入高小後,由於升中的壓力,家長便將資源和時間投放在學業成績上,為子女安排功課輔導、學科專補。孩子除日常課堂外,放學回家後亦需面對海量家課、網課等成績導向的學習,甚至安排各項音體項目,以期能夠在往後的升中面試脫穎而出。結果,子女在高小開始便減少進行課外閱讀,面對升中呈分考試,更不可能有時間閱讀課外讀物。當他們進入中學,不難發現他們即使在一些學術成績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在閱讀理解、組織表達或創造力方面顯然有不足的地方。加以現今網上充斥海量的媒體及資訊,他們日復日地受到多感官的刺激,對閱讀靜態的文字的動機自然減少。

就近年所見,不論是學校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前往圖書館的年輕人較以往少。筆者在校內觀察,大多數借閱圖書的學生多為初中學生,他們大多以借閱小說為主。反觀高中學生多視圖書館作自修室用途,他們多利用校內圖書館來完成家課、溫習精讀課本、參閱公開試試題,鮮有閱讀課外讀物。雖然應付公開考試無可厚非,但學生閱讀量持續減少,或多或少影響他們共通能力的培養,加上閱讀能力不好,不但影響他們在語文學科的學習,而對於學習通識教育科,也會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例如語意不清、對日常生活欠缺足夠的認知,以至欠缺推論過程或憑直覺作答的情況。故此,雖然恒常課外閱讀未必直接與學業成績掛鈎,但對學生成長發展絕對有影響。

魏文輝老師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教務主任

隔星期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