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背母時。(譚小鳳攝)作者供圖

余似心

香港警務處處長蕭澤頤最近表示,他曾接觸多名在囚青年,這些青年對被捕都感到十分後悔,很多人對他說:每次想起,母親這麼大年紀,仍花大半天時間都要經常來探監,內心實在難受。現在才知道,在這世界對他們真正不離不棄的人是自己的母親,不是什麼所謂的朋友、手足……

在囚青年的懊悔,雖然自古以來世世代代都如此,但一代又一代的兒女大都忘了在家牽腸掛肚的母親。這令我想起白居易《燕詩》的最後一段:「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是的,當了父母才明白這份心情,尤其是做母親的,懷胎十月,再悉心照顧多年,對子女有份不能分割的感情。而子女在脫離臍帶的一刻開始,就努力學習獨立生活,然後走入群體尋找認同,踏入反叛期,更奮力擺脫親情的羈絆,總覺得父母的思想是過時落後的。

在又名「母親受難日」的生日,多少人會去感恩生我育我的母親?與生養毫無關係的朋友愛人狂歡的多吧。

在黑暴期間,聽過無數年輕人因政治理念不同而和父母反目的故事。心碎過的母親,仍不離不棄期盼子女會回頭是岸。那些信誓旦旦要一同出生入死的手足哪裏去了?在英國、台灣、美國逍遙自在,留下自己在牢房?

千古不變的定律,簡單的道理,世人總要兜兜轉轉,付出沉重的代價,又或直至為人父母才明白過來,你我都如此。正如生於772年唐代的白居易,他寫的《燕詩》仍切合今人的感慨。及時念親恩,別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