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正在內地上演的電影《長津湖》反響熱烈,幾天之間票房已過20億元人民幣,創造了電影史上幾個第一,相信不久後會在香港上演,必要入場一觀。對於這部電影的成敗,網上評分具有一定可信性,微信上有不少評論,正面讚好的居多,也有不同意見,沒有看,不能插話。

為慶賀建黨百年,內地出現不少相關內容的藝術作品,統稱「紅色題材」,單論電影舞台戲劇就不止百部,當中有多少能夠長期演下去,保留下來,尚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可以留下來的,均有一條定律: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紅色題材」主角均是英雄、領袖、知名革命者、先進人物等,這種人物不好寫,如何突破固有的舊式英雄模式,對創作者來說是一個難題。

這類型人物不是從天而降的神,他們也和普通人一樣,有親情、有故鄉、有情趣,他們一生為國家為人民,但這兩個概念不是抽象的,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可以觸摸,不須仰視。我身為一名香港編劇,也成為這次創作中的一員。疫情中,我創寫了以青年毛澤東為主要人物的京劇《風華正茂》。過程這裏簡述,只談結果。因為疫情所困,我沒能去北京參加首演,這也是我數十年創寫生涯中的第一次。

作為劇作者,最關心的是演出的現場效果。首演當日,我身在香港家中,坐立不寧,神不守舍。好在現場信息頻傳,好友們知道我的心情,邊看邊發。「第一場,從母親上場,掌聲不斷。」導演激動地告訴我:「每一段唱段都能收到叫好聲,第一次爆掌,是從第一場《空城計》開始……」一部講述青年毛澤東追求共產主義真理的戲,怎麼出來了《空城計》?

我從寫電影《決勝時刻》(講述1949年的毛澤東)開始了解毛澤東。說到喜好,毛澤東除了離不開辣椒,還喜愛京劇,在延安的時候,凡是演京劇,不論多忙他也會到場觀看,他還會唱。《風華正茂》第一場「計保長沙」,根據真實史實,1917年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的毛澤東,靠智慧和膽識,抵擋住3千潰兵燒殺搶掠,保住校園保住長沙。勝利時分,我讓毛澤東乘興唱了一小段《空城計》,這符合劇情,符合毛澤東的性情,又是京劇,熟悉的西皮導板一起,觀眾沒有想到,掌聲爆起。

在嚴格尊重史實、大處着筆的原則中,着重描畫毛澤東作為兒子、戀人、丈夫、兄長、同伴的細節趣事,偉人也是身邊人,得到觀眾的認同和讚許,報以掌聲笑聲,尤其受到青年觀眾的喜歡,他們發現,青年毛澤東身上有着和自己一樣的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