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安平

特首林鄭月娥公開表示,有意成立專門政策局推動文化工作,也打算對文化政策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三司十三局」或將擴大成為「三司十五局」,文化局和旅遊局可能將出現在政府架構內。

作為國際大都會,在疫情爆發前,每年訪港旅客人次多達數千萬,其中內地客一直是訪港旅客中的「主力軍」,推動本港餐飲及零售業迅速發展,帶動本港經濟增長。但是,隨着內地越來越開放,經濟快速提升,海內外人員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少高端品牌直接進駐內地市場,在一二線城市設立專櫃。商品種類及價格差距的縮窄,令不少內地遊客赴港購物的熱情大大降低。近年來,內地訪港旅客的口味已經逐漸從購物行向深度自然文化體驗轉變。

升級本港文旅業是適應新一代內地客需求的表現,但不是全部。國家「十四五」規劃將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要充當重要的文化「超級聯繫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而對於本港自身,發展文化藝術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一樣,都是讓香港保持世界一線城市的重要一環。歷數世界重要城市中,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藝術對於本地市民亦不可或缺,是市民重要精神食糧。

具體而言,香港要想發展好文旅事業,有幾步必不可少。首先,是近來提及的調整政府架構,需找到合適人選領導香港文化藝術事務發展,同時投放相關資源。一直以來,香港奉行「小政府主義」,但在一些公共領域,政府是有必要進行規劃、協調的。在文化領域,需要久久為功,政府設立相關架構,給出大致規劃和路徑,能使各界更好地形成合力。同時,在藝術領域,政府部門的獨特身份令其掌握更多資源,可操作性也往往比一般組織強。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事務,文化藝術發展需要政府的一份助力。

其次,需找準香港的文化獨特優勢。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地,縱然沒有綿長歷史,但這裏既有東方人的溫婉含蓄,亦有西方人的熱情奔放。最重要的是,香港人其實已在不知不覺間形成自己的城市特點,開放包容,勤奮務實,港人的拚搏符合當今的時代精神。長久以來,我們形成了十分具吸引力的藝術文化、餐飲文化、旅遊文化等。未來,我們要將這些獨特的文化向外推廣,讓世人看到香港繁華都市的文化魅力。同時,我們還要打造好本土文化,利用好西九文化區,為獨特的香港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另外,香港在特別的歷史、地理、國家定位之下,不要忘記自己「超級聯繫人」的重要身份。香港東西方文化匯集,既過聖誕節、復活節,又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港人講英文、理解西方的思想,又聽得懂普通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上獨具優勢。

現在,內地經濟越來越開放,但東西方文化的間距未見明顯縮窄。此時,香港就需要站出來,將中國文化、中國故事用西方人聽得明的語言表達出來,拉近東西方距離。這既是香港的文化特點、文化優勢,亦是香港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