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宜發

踏入夏天的香港,也是颱風的季節。之前也有在這裏說過,自己很喜歡留意有關天文現象,特別是颱風的有關資訊。剛剛從網上看到有關天文台記錄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的影片,相信大家對於「山竹」這個颱風仍然記憶猶新。當天香港懸掛十號風球,而且香港市民也把這個颱風襲港的情況廣泛分享到社交平台,所以看見了很多颱風對香港的影響。例如大廈搖晃、建築地盤的吊臂倒下,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颱風的風力強大之外,就是海浪潮的影響。每當颱風進入香港的時候,香港島的杏花邨都會受到猛烈的海水沖擊而被影響。

看天文台這個影片,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去報道有關颱風襲港時,海平面對市民的影響。他們說︰「『山竹』襲港當日,維港鰂魚涌站錄到的潮水高度是3.88米,是這個站有記錄以來第二高,但如果單計風暴潮的高度,已經打破1954年有儀器記錄以來最高。」

颱風除會帶來風暴潮,亦會引起巨浪,在評估風暴潮破壞力的時候,不單要參考潮汐站量度水位的上升高度,還要考慮巨浪拍岸的威力。事實上海浪拍岸的高度,還受到海岸線的形狀、坐向、海床深度及海堤構造的非天氣因素影響,所以海浪拍岸的時候,會因在香港不同的地點有很大的差異,「山竹」襲港當日,杏花邨便出現巨浪拍岸的情況。

或者大家都會覺得,「山竹」帶來的影響超乎想像,但其實我們當天已經算幸運,「山竹」在9月16日襲港的時候,是農曆初七,是屬於「小潮」,潮水漲退幅度較窄,「山竹」到來的時候都是正常潮位,大約是1.5米左右,但如果正值天文大潮的話,水位可以比正常高出1米以上,所以如果「山竹」在一個大潮的日子出現,它的風暴潮帶來的影響絕對嚴重很多。以我少少的知識所知,香港還有一個幸運的地方,就是大多數颱風形成到接近香港,也會先登陸菲律賓。就是說,起初颱風在海上形成及移動,當它登陸陸地之後,便會有所減弱,所以當這些颱風經過菲律賓登陸之後再到南中國海,強度也會減少了一些。當然我們也不可以僥倖的心態去對待颱風襲港。

在未來日子裏面,因為海水變暖令到海平面上升,另一方面,大家知道熱帶氣旋的能量主要來自海洋,所以隨着海水變暖後,可以預計,未來將會出現愈來愈強的颱風。在這兩個因素底下,香港將來面對風暴潮及颱風的威脅會日益嚴重。我們要保持警惕,裝備自己,不要輕視大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