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雕塑園青銅作品《海風》。 作者供圖

江 鄰

古代琅琊郡的盛況,已沒入歷史的塵埃。但這片海陸交接之地,注定不會寂寞。現代青島市的崛起,取代了山東半島濱海大都會的地位。

青島之名,與香港一樣,在時空上有三重含義:最早是臨海古漁村,後來是西方殖民者建立的近代城市,現在則是一個城鄉共存的地方行政區和區域經濟中心。一路走來,中西交匯,風雨滄桑,終成大觀。

在嶗山巨峰遊覽區入口處,矗立着一座雄偉的四柱牌坊,坊上一聯,道盡嶗山形勝:

鰲嶗獨壯哉海抱神山山抱海

諸子俱來矣賢傳大道道傳賢

讀之再三,心念一動:山海相逢,氣壯天地,人文薈萃,大道相傳,說的豈止是嶗山,新舊交接的琅琊台,乃至整個青島,何嘗不是如此!

1860年代,隨着英國佔領九龍半島,香港的城市空間驟然擴大,並坐擁天然良港,逐漸發展成享譽天下之地。新興的德意志帝國與英國爭霸,也伺機在遠東搶佔地盤。187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經過多次考察,明確提出膠澳(今膠州灣)是中國北方最理想港口。1897年11月,德國借兩名傳教士在山東遇害,出兵佔領膠澳。次年,與清政府簽訂《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強行租借膠澳作為海軍基地,並取得在山東全境修築鐵路和開採礦山的權利。

其時,膠澳地區分布着若干漁村,並沒有統一名字。德國在這裏設置膠澳自由港,派駐總督,並將整個租借地統稱為「青島」。當地原本有一個青島,亦名琴島,是一條古漁村附近青葱蓊鬱的島嶼,青島之名用於整個膠澳後,該島被稱作小青島。這與香港類似,原本也是一條古漁村旁邊轉運香木的港灣,香港之名用於整個港島後,該地被稱作香港仔。

德皇威廉二世為了展現德國制度的優越性,投入巨資高標準建設青島,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讓青島超越香港,為佔領地打造新的標準。事實上,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香港每日新聞》就對青島有了這樣的描述:從海上眺望青島城,只見它坐落在一片旖旎風光之中。其建築整齊美觀,重重紅色屋頂躍動於層層翠綠之中,令人心曠神怡。這景色簡直像是德國的一個小小剪影,這剪影在移植過程中變得愈加完美。

整個城市建設,以匯泉灣的濱海景觀為代表。在匯泉灣半坡上,有一棟德式三層小樓。小樓為磚木結構,始建於1899年,據說業主原是德國總督副官。1923年,曾經名噪一時的維新人士康有為購得此樓,命名「天遊園」。現為康有為故居紀念館,布置了《康有為生平史跡圖片展》、《康有為藏品展》及臥室、客廳、書房復原陳列。正是在這裏,我讀到了康有為與青島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

德國出兵強佔膠州灣,大大刺激了自許「專為救中國」而生的康有為。他上書光緒帝,慷慨陳詞,指出形勢已迫在眉睫,如果再不變法,不但國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在他積極推動下,光緒帝啟動戊戌變法。不過,變法只維持了短短百日即告夭折。康有為倉皇出逃,經天津、上海輾轉到香港。稍事休整,再起徒程,流亡海外達16年之久,直到辛亥革命後才歸國定居。

歸國後,康有為已從當年的維新人士變成保守主義者,成了滿清遺老遺少和保皇派的精神領袖。他始終對戊戌變法念茲在茲,而德國強佔青島事件是變法的催化劑,所以懷有深厚的青島情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四運動及青島主權回歸之際,都曾多次就青島問題發聲,以一介書生之力,表達救亡圖存之志。

1917年冬天,康有為應晚年摯友、恭親王溥偉之邀,首次來到青島。見此山海風光,卓犖不凡,遍遊天下的康有為頓生天開異境之感,稱其「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中國第一」,萌生了長居之念。中國政府1922年12月收回青島主權,他半年後即購置天遊園,打算定居於此,著書興學,從世界思考中國,以文化融接中西。

篆刻家吳昌碩製作了一枚印章,深得康有為喜愛:「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在遊歷生涯中,康有為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第一個在海外開辦股份公司,第一個購買外國島嶼,第一個進入北極圈探險,第一個從事海外流失文物調查。他廣泛考察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悉心搜羅各國文化藝術品,擬籌辦博物院,傳承文明,開啟民智。倉皇海外流亡之旅,成就了恢宏的學術視野,書寫了難得的跨文化傳奇。

康有為之所以選擇青島作為風雨人生的最後歸屬地,主要是因為這座與戊戌變法同時出現的城市,經過德、日兩國長達25年殖民統治,東西文化共融,已得風氣之先。並且,青島離孔子故鄉曲阜和政治中心北平都不遠,不像香港偏安一隅。在這裏,融合歐洲文明,弘揚儒家文化,開張世界視野,條件得天獨厚。

然而,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革命浪潮風起雲湧,康有為已不在時代的列車上。他不遺餘力興辦孔教會,並試圖創辦大學重振教育救國理想,但收穫甚微。1927年3月31日意外過世,葬於青島,終結了他與這座城市整整30年的緣分。一度風雲叱咤的康南海,將長伴北國青山綠水。在天遊園書房裏,懸掛着康有為手書條幅:「南生北來何事,蕩湘雲楚水,目極傷心。」這是從南宋詞人姜夔《一萼紅·古城陰》中「南去北來何事」一句化用而來,實在是道盡了一生無奈。

輝煌與屈辱,終成歷史的記憶,殘留在山水城垣之中。今天,青島已發展成為千萬人口的大都市,經濟實力名列中國城市前茅。尤其經過承辦2008年奧運會帆船賽、2018年上合組織峰會,青島的城市建設和國際化程度遠遠走在了其他北方城市前面。

漫步青島雕塑園,我被一座名為《海風》的青銅塑像吸引。作品通過海風吹拂下的少女形象,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律動,以及從中煥發出的青春生命力。秀髮被海風吹得有些凌亂,但擋不住投向遠方的目光。整個造型婀娜靈動,線條流暢,衣袂飄飄,勾勒出優美的人體形態,並隱隱透出「Violin上奏出的梵音」。

青島,一座風雨蒼黃的年輕城市,履波踏浪,生機勃勃,不正以這妙曼的身姿俏立於海陸相逢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