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蝶

我對運動和體壇的認識非常淺,若非各電視台今年洗腦式地播映奧運會的賽事,我也不知道香港運動員在多項運動中的表現是那麼優秀。

令我有這種感覺,可能是因為香港在25年前獲得一面奧運滑浪風帆金牌後,只是憑乒乓球男子雙打得到一面銀牌和女子單車凱林賽中取得一面銅牌。25年以來,香港在奧運會只取得3面獎牌,令我在沒有深究之下,便以為香港的體育並不特別出色。誰知在我撰寫此文之時,香港運動員在今屆所奪得的獎牌竟然已比自參加奧運會以來過往數十年加起來為多﹗

運動員為香港在國際體壇上爭光,全城沸騰,令沉鬱已久的香港振奮起來。加上這個星期剛開始用消費券,市面上開始重現活力和喜慶,市民的話題多了,笑容多了,大家都比前開心了。其實,即使競逐選手沒有獲得任何名次,他們有資格成為奧運會的參賽者,已經是一種光榮。不是任何運動員都有資格置身在奧運會上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選手較勁的,能夠取得入場券,已經是出類拔萃的了。

試想,全世界有多少名運動員?可以來到奧運會,都是身經百戰的選手,過往不知在體壇上戰勝了多少對手才可以獲得代表自己的國家或地區參賽的榮譽。這些人也許我們不太認識他們,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國家和地區,應該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吧?

因此,香港運動員能夠有資格代表香港出賽,與世界上千中選一的健兒一較高下,即使在初賽時已經輸了,我已經覺得不賴了。

今屆我有多次當知道香港選手入了八強,我已覺得他們非常厲害。即使輸了,也是全球排行第八呀﹗成績已經非常優秀,比前有着飛躍式的進步。何況在截稿前,今年的香港選手竟然已經獲得一金兩銀兩銅的榮譽,而且還有一些有機會爭3名內名次的賽事仍未作賽哩﹗我沒有留意體壇動態和分析,之前有沒有人已經解釋過為何今屆的香港參賽者的成績會一日千里,這一屆的成績可以比數十年來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強?

在市民陶醉在奧運會的美好成績之際,我想起殘疾人奥林匹克運動會。我記得有一年,一位同事代表香港參加殘疾人奥運會的團隊劍擊項目,他的其中一名隊友是因為在十號風球中拯救一名老婦而令自己失去一條腿的前消防員張偉良。這個團隊在該項賽事贏了金牌,李麗珊也是該屆贏了金牌。

我想問的是︰大家至今仍記得李麗珊,但有多少人記得這4位為香港在殘疾人奥運會中奪金的運動員呢?我甚至懷疑即使是當時,除了張偉良之外,有多少香港人知道他們為港爭光?我最近上網查看,也找不到那位同事的名字,他沒有被人記下來。

這些運動員不幸地沒有正常的軀體,可是,他們克服困難的耐力和意志力卻比我們高昂得多。他們不是全職運動員,我不知道他們付出的時間和心血會否比全職的少。但是,他們的表現卻是值得讚揚,亦值得有合理的回報。可是,無論是關注、掌聲、報酬等,他們所得到的都是難以與奧運會參賽者比較。要軀體有障礙而能藉着體育重拾鬥志,以堅毅不屈的精神示人,不單好好地生活下去,而且更活出璀璨人生,向社會豎立正面和鼓勵性的精神,他們不是值得我們歌頌和給予更佳的條件嗎?

有沒有人解釋過為何兩個奧運會的運動員得到的待遇會是天淵之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