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智囊遲福林。受訪者供圖
●中國2020年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圖為哈爾濱東安汽車發動機生產線。資料圖片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中共創造性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成立後,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歷史性地徹底擺脫絕對貧困。在改革智囊、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看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為主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把握國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開拓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建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從突破計劃經濟束縛、重新認識市場作用開始的。遲福林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講到一個故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瀋陽,一條馬路兩側,一邊是生產銅的瀋陽冶煉廠,另一邊是以銅為原料的瀋陽電纜廠。計劃經濟體制下,電纜廠歸機械部管,冶煉廠歸冶金部管,企業的生產任務由國家下達,原材料由國家調撥。兩家企業隔路相望,卻不能直接買賣。機械部給電纜廠調撥的銅產自雲南,需要翻山越嶺數千公里才能運到東北,每年光運輸費就多花幾百萬元;而冶煉廠生產出的銅一部分則被冶金部劃撥到南方。

經過實踐和探索,中國共產黨創造性提出並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遲福林看來,中國僅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就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成功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後期的歷史性跨越。主要在於從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逐步轉變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促開放服務業 補足服貿短板

過去幾十年,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國在走向現代化道路上實現了跨越。遲福林指出,今天內外環境發生變化,中國面臨三個突出矛盾。第一個突出矛盾是進入工業化後期,外部環境變了,內部稅負、融資、制度性交易等有很大的壓力,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為重點的實體經濟發展,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首要任務。

第二個突出矛盾是進入消費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了,老百姓對跟自身發展相關的教育、醫療、健康、信息、旅遊等需求大了。但是,遲福林指出,目前服務業領域的市場開放度和製造業差距很大,製造業領域基本上95%放開了,服務業領域市場開放度只有50%左右。因此要深化以服務市場開放為重點的市場化改革,釋放消費結構升級中的巨大增長潛力。

遲福林表示,第三個突出矛盾就是開放轉型,需要以貨物貿易為重點向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無論是消費結構變化,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推動的製造業為重點的經濟服務化進程,都把服務貿易提到了重要地位,但服務貿易又是我們的短板,全球的服務貿易佔對外貿易比重將近24%,中國僅為15%左右,需要把服務貿易的發展與服務業市場開放相融合。」

優化營商環境 應重實體經濟

「下一步我們應該怎麼做?」遲福林提出,首先,「在新的起點需要解放思想,沒有思想大解放,就沒有改革的大突破,這一點至關重要。第二,今後的每一項改革都直接涉及方方面面的複雜利益關係,所以這個時候改革需要再多方面突破,需要膽量,需要從上至下形成改革的大環境,否則很多改革很難推。第三,以發展實體經濟為重點來優化營商環境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