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昨日在本港拉開帷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戚發軔昨日在理大做首場演講。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2021年中國成就多項航天里程,為進一步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的科學家精神,激勵莘莘學子追求科學夢想。香港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紫荊文化集團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聯合主辦的「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昨日在香港拉開帷幕。首場講座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主講《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戚發軔在講座上分享了三大航天精神,分別為「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他強調,一個人沒有愛,絕對不可能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出來,最高尚的愛、最偉大的愛是愛國家。在問答環節,他亦表明會熱情、真誠地歡迎港生參與國家航天工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昨日活動吸引數百名理大師生及科研人員到場,另邀請約100名中學生出席,並有多個平台作網上直播。

現年88歲的戚發軔分享自1957年開始便參加航天事業,見證國家從一無所有到發展成為航天大國,具備「進入太空」與「利用太空」的能力,現在更向着航天強國邁進,作為「老航天人」深感榮幸。

戚發軔提到,自1970年首枚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至今逾50年,國家在黨的領導,全國人民的支持,航天員努力,從一無所有成為了航天大國,現在正向着航天強國邁進,而「進入太空」及「利用太空」的能力都是必備條件。

進太空能力強過前面四國

對於「進入太空」的能力,戚發軔以其有參與研製的「長征一號」和「東方紅一號」為例,「『東方紅一號』上天,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成功上天的國家,雖然是第五個,但不管從重量還是先進性而言,都比其他四個國家都強。」他提到不論是前蘇聯、美國、法國、日本,其衛星重量加起來一共是142公斤,中國的是173公斤,說明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比他們強,而且法國和日本的衛星都曾各自因為溫度沒控制好而損壞,中國衛星則一直正常工作。

此外,「長征五號」具備了25噸的運載能力,超越了美、俄、日、歐的20噸能力,「這是一個大國的標誌,不比他們差,但我們還面對着嚴峻挑戰,仍需繼續努力,所以說還需要朝着(航天)強國前進。」

建空間站分三步基礎穩固

至於「利用太空」的能力,戚發軔介紹分三大類,一是各種各樣的應用衛星,二是載人航天技術,三是深空探測。「每一個中國人都在享受衛星帶來的好處」,戚發軔舉例如信息傳輸,人們如今安坐家中,都能實時了解世事,靠的就是通訊衛星;又例如信息發布,國家從「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北斗三號」,分三步建立了覆蓋全球、自主可控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沒有用國外的器件和材料,做到這一點是很了不起的。」而且中國在軌工作衛星,數量上已經是世界第二,成就斐然。

載人航天方面,戚發軔強調其最終目的是要建立空間站,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載人飛船階段,把人送上去工作一段時間,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為建立空間站打下四大基礎」,包括出艙技術、交會對接技術、補加技術和常駐技術。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間站,「用『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把20噸重的核心艙送到天上去……今年還有兩次,明年還有6次發射,去建立我們的空間站,完成這個任務,打下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中國已具備航天大國水平

他說,深空探測則是從探月起步,繞月飛行、落月探測、月球取樣返回,「(取樣返回)是我們無人自主取樣,取回樣品最多的國家。」「天問一號」探測器亦已經成功着陸火星,「所以中國在衛星、載人、深空探測,都已經有作為航天大國的水平。」

戚發軔總結說,中國航天發展有三大日子值得銘記,分別是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衛星上天;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到太空,並安全回到地球;2007年4月24日,「嫦娥一號」脫離地球引力繞月飛行,分別象徵國家在衛星、載人、深空探測領域的標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