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覺醒年代》中飾演李大釗的是內地藝人張桐。(網上圖片)作者供圖

趙鵬飛

高飽和度呈現「五四」運動,是《覺醒年代》令人激憤的高光時刻。前方是正在舉行的法國巴黎和會,代表中國出使的外交官陸征祥、顧維鈞、王正廷等,使出渾身解數,拋卻個人榮辱,頂住多方壓力,據理力爭,冀望拒絕接受「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的不平等條款。後方是以北京青年學生為主,工人、市民、商界等共同參與的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愛國運動。雖然舉國上下群情激昂,民意滔滔,仍然無濟於事。

弱國無外交,國弱交不成。

劇中,奮戰前方和後方的中國人,悲憤交加悲歌四起。愛國學子郭心剛,得聞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後,一夜白頭。在之後遊行請願的隊伍中,年輕的心剛心力交瘁疲勞過度,最終吐血而亡。劇外,屏幕前觀劇的中國人悲壯之感油然而生。尤其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世代,潸然淚下,如針錐心。很多人下意識打開手機去搜這一段歷史。

歷史比劇集更悲壯。

郭欽光(劇中郭心剛的原型),廣東文昌人,在廣州讀書時,為反對21條,登台演說怒而嘔血。1917年,欽光考入北大。1919年5月4日,他站在遊行隊伍前列,奮袂先行,見當局逮捕學生,激憤之下,嘔血不止,急送法國醫院,救治無效,臨終,他不斷嘆息:「國家瀕危,政府猶以獅子搏兔之力,以壓一線垂盡之民氣;日政府待我留學諸君之事,不圖乃見於生於斯長於斯之祖國,事可知矣。」說完,嘔血不止,悲憤而逝,年僅24歲。

郭欽光是「五四」運動殉難的第一位愛國志士,北京大學舉行了聲勢浩大的5,000人追悼大會。劇中,陳獨秀手書輓聯祭奠郭心剛:「君去矣,甘將熱血紅青島;吾來也,不許狂奴撼泰山。」隨後,全國各地掀起追思郭心剛的集會。

不得不說,對真實歷史人物進行個性化的描摹和塑造,是《覺醒年代》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範圍共鳴的重要原因。急公好義仗義疏財,又溫暖寬厚的李大釗;學貫中西行事孤傲,又不失古君子之風的辜鴻銘;才華卓然做派謙謙,始終不出圈的學術達人胡適之。即便戲份極少的李大釗妻子趙紉蘭,也用憨厚樸實的笑容,把溫柔敦厚深明大義的美德,演繹得質樸妥帖。看罷《覺醒年代》,很多人由衷感嘆,國家多災多難,歷史曲折婉轉,社會千瘡百孔,總有捨身取義的人,總有不甘淪落的人,總有立志救國的人,總有這樣一群向死而生的中國人,率先覺醒,前赴後繼,救亡圖存,這就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華夏文明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而不滅的精神內核。

在第27屆上海白玉蘭獎後台接受採訪時,憑藉《覺醒年代》斬獲最佳導演獎的張永新說:「今年延年、喬年烈士墓前多了很多鮮花,這就是我們這部劇的最大成功。今天中國的一切,是他們用犧牲生命的方式換來的。我們生活在他們無法想像的美好裏,千萬不要忘了他們的犧牲和付出。」

同樣,在社交媒體上,關於「《覺醒年代》有續集嗎?」 這個問題,有一個答案獲得了最多的讚:「你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