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胡永愛深圳報道)6月22日,《重構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圈層與空間布局》白皮書發布,其以產業為切入點,採用圈層及軸帶發展等規劃理論,從城市空間形態入手,通過產業組團、產業帶及產業節點等維度對大灣區未來產業布局進行全面剖析。

圖為港珠澳大橋。(新華社)

該報告通過研究發現,粵港澳大灣區正構建以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的空間形態布局。極點帶動即香港、廣州、深圳強強聯合,發揮推動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作用,通過深化合作提升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軸帶支撐則是依託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等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絡,增強區域經濟發展軸帶上各城市間的聯動性,形成主要城市間高效連接的網絡化空間格局。

「多中心」式發展格局承接優勢產業擴張

得益於道路網和地鐵網密度的大幅提升,城市經濟邊界不斷外拓,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多中心」發展格局正逐步形成。例如深圳正圍繞福田CBD和科技園、後海兩個城市主中心,加快地鐵5號線(環中線)周邊新型商務區的建設,包括前海以及西麗留仙洞等片區。

「多中心」的發展格局對於產業規劃和城市發展有着深遠意義。從產業上講,它不僅意味着更多的產業載體,更重要的是,它為後續城市產業分布的合理性提供調整及改善的契機,指導着城市產業轉移的方向。「多中心」將實現對資源的合理分配,減輕原本市中心的負擔。可以預見,新型商務區將承擔更多城市分區的綜合服務職能,帶動片區整體發展。

仲量聯行華南區研究部總監曾麗認為,「如果新中心所處的地理位置能滿足以下三種情形之一,即灣區軸帶與城市圈層交匯處、灣區軸帶與城市軸帶交匯處、灣區內外環間的中繼節點,那麼這些新中心將在未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