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歷史上,有幾位帝皇對書法藝術的發展興盛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第一位是梁武帝蕭衍。南北朝時期,諸帝善書,但以梁武帝成就最高。他工蟲篆,擅長行草書,而且是一位頗有見地的書法理論家,他著書56篇,其中《觀鍾繇書法十二意》、《答陶隱居論書》、《草書狀》、《古今書人優劣評》4部堪稱書論的精品著作。梁武帝評價王羲之的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為王羲之享譽萬代的「書聖」地位奠定了基礎。

第二位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不但是一位傑出的帝皇,而且他身體力行倡導書法,促使唐代書法成為我國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李世民網羅了一批書法名家,培養了許多書法骨幹。貞觀元年,太宗詔設弘文館,設書法一科,由歐陽詢、虞世南教授楷法,詔令五品以上喜書者可就館學書。唐太宗十分喜愛王羲之的書法,甚至開創了以行書刻碑的先河。他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戚近臣學習。在他的推動下,王羲之成為書聖,對後世書法流傳,居功至偉。

第三位是乾隆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雖為滿族人,但他酷愛漢字書法,他命令手下的人搜羅古人碑帖,把這些字帖全部整理收集在自己的書齋「三希堂」內。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間他收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134人的作品,包括墨跡340件以及拓本495種。從此,「三希堂」便成為著名藝術品的典藏地而聞名於世。與之相對應的「三希堂精璽」和「宜子孫」璽便當然成為鑒定性標誌。「三希堂」所藏書畫俱各用鑒藏璽以別之,又上等者則蓋以「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三璽,對後世書畫鑒定起標誌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