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天擇。攝影:尉瑋
▲▼源天擇筆下的人物憨態可掬。受訪者供圖

日常工作之一是統籌策劃香港書展的展覽和講座的源天擇(源永文,字天擇),從事文化推廣工作近二十年。私底下的他,原來畫得一手好畫。甫收到他圖文並茂的新書《生活禪 人間道》,直覺得他筆下的小和尚憨態可掬,漫天神佛都被描繪得圓融親切,更有一股子幽默氣息。和他聊起創作背後的故事,他語態平和——生活處處皆有禪,正是煙火深處見真章。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源天擇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童年時的娛樂不多,最主要的消閒活動大概就是看公仔書和卡通片,看得最多的有《老夫子》、《兒童樂園》、《良友之聲》,「還有羅冠樵的漫畫。」和其他小孩子一樣,看到喜歡的公仔,他就印下來,仔細模仿。轉折點是升小三的暑假,媽媽給他報了兒童畫班,「就是畫叮噹啊什麼的,各種卡通公仔。結果老師說,這些畫畫得再好也不過是別人的作品。」源天擇說,當時自己雖然年紀小,卻對這句話上了心,一直記到今天。也正是從那時起,他懵懵懂懂地開始明白,在繪畫時要懂得「轉一轉」,畫出自己的東西。

可愛畫風呈現佛道人物

就這樣一路摸索,源天擇逐漸不再模仿別人,開始畫自己喜歡的題材。他喜歡把佛道人物入畫,筆下的各種菩薩與小和尚常以可愛形象示人,少了清冷端莊的距離感,多了幾分拙稚與嬌憨,喜樂又自然。他說自己畫畫時不想太多,而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問自己,這幅畫擺在那裏,是否讓人覺得祥和。「畫畫對我來說,就是一種修行。心境煩躁時就畫不了。有人畫畫是抒發情緒,我不是,我喜歡那個非常投入的過程,心中很寧靜。」2020年,疫情緊張,不能出街不方便和朋友聚會,他便待在家中畫公仔,「社會上很多事情我都不想理,就畫畫。一個鐘兩個鐘,可以什麼都不想,全情投入,我很享受這種心境。」

至於出書,也是機緣所致。埋頭作畫的日子,源天擇積累了不少作品,朋友建議不如集結成書。「但我想,若只是畫冊,我的畫作深度仍不夠,不如再配上一些文章。」於是便有了現在這本《生活禪 人間道》,不僅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歷,去談對佛學的體會,也用短小的文章講述佛道人物背後的故事和民間典故。再配上獨具特色的手繪畫作,認真詳實中又有種輕巧的趣味,正合了他的那句話,「生活體驗正是禪那,舉手投足無非修行」。禪在生活中,無須大道理。

講佛道故事 說生活禪意

接觸佛學,對源天擇來說,也是機緣。他生於七十年代,成長於八十年代,那時的香港,社會氛圍多元,文化藝術百花齊放。「中國文化、西歐文化、日本文化,很多混雜在一起。當你吸收的時候不會去刻意分類的嘛,慢慢接觸,逐漸入了腦。到今天回看,覺得真的很好彩,經歷那個年代的我們明白這些文化的來龍去脈。」九十年代初,佛學在香港興盛,很多講經的講座,感興趣的人很容易可以接觸到。源天擇對佛學感到親切好奇,中一中二時便正式皈依,每逢周六去上佛學班,一點不覺得悶。「小時候主要是跟着媽媽去拜神,就這樣認識宗教,慢慢有種敬畏的心。我們那個年代,對神佛是覺得神秘又親切的。」他提到,現在很多電玩、漫畫等流行文化也會以宗教人物或故事做題材,但為了迎合現在的世代,「不能再講那些陳皮老薑的故事,於是就改編。」但這改編往往偏離了傳統和源流。「我接觸的時候神靈還不會是機器人嘛,」他笑言,「而是仍然從民間故事來演化,傳統性比較強。」

用貼近生活的方式重新去講述佛道源頭的故事,這大概也是源天擇書中文章的出發點之一。「很多事情很有趣,比如菩薩的名字,大家整天都接觸的。比如『觀世音菩薩』,大家都知道,但沒有人深究什麼叫『觀世音』,觀是觀察,世音是世間的音聲。用眼睛去觀察音聲?好像不是很make sense哦,但是菩薩是六根互用的嘛,超脫了那個境界,可以用眼去觀察聲音。所以希望可以在文章中去帶出這些點。」

源天擇說,現在很多人將佛、道都混淆,也不明白背後的故事。在《生活禪 人間道》中,他乾脆從這些一個個菩薩、神佛的名字開始講故事,也希望告訴讀者,修行是修心,在於行睡坐臥間的每一覺察中,而不在於唸多少經或是講多少大道理。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學禪悟禪,護持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