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集中主力70萬人進行的遼瀋戰役。 資料圖片
●王鳳和94歲時的軍禮留影。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翻拍
●1948年平津戰役時的王鳳和。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翻拍
●1953年5月,王鳳和(左)在朝鮮戰場位於板門店以北的隱蔽坑道口前與營長張永海。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翻拍

75年黨齡老戰士王鳳和:堅定不移 永遠跟黨走

「槍林彈雨我不怕,艱苦我不怕,我這一生為黨為人民問心無愧,堅定不移,從未動搖過!」回想起穿越生死的戎馬歲月,如今96歲老兵、75年黨齡的王鳳和聲如洪鐘,戰爭在他的頭皮留下傷痕,在肩頭留下貫穿傷,在手背留下了終生傷殘……從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解放海南島及抗美援朝等重大戰役,到支援東北社會主義建設,曾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王鳳和都始終堅定信仰,「永遠跟黨走!」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

1946年,21歲的王鳳和已經跟隨八路軍從老家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一路北上來到瀋陽市遼中縣(現遼中區,編者註),成為魯中軍區警衛3旅的一名戰士。「2月26日早上,連長過來找我,說小王你跟我來一下。」王鳳和彷彿又回到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時光,「連長把我帶到一間屋子,問我,你願不願意加入共產黨?」老人雙目如炬,「我當時一愣,心想我跟着八路軍,不是入黨了嗎?短暫的疑惑之後,我脫口而出:我太願意了!」

隨後在另一間小屋裏,王鳳和與另外2名戰友在副連長的領誓下宣誓入黨。「副連長後來告訴我,他說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入黨是有條件的。」完成了秘密入黨的簡單儀式,王鳳和意識到肩上的責任,「打仗衝鋒在前,吃苦在前,團結同志,做好保密工作,永不叛黨!」

極寒環境 堅守陣地奮戰

最艱難的一次考驗很快就來了。1946年秋,王鳳和作為東北民主聯軍三縱隊9師26團1營1連2排的一名戰士,與160餘名戰友共同奉命深入長白山餘脈、吉林臨江一帶,直插敵後作戰。零下30多度的天氣下,他們很快遭遇了凍傷,「最後只剩下40多人,很多人凍亡,沒吃沒穿,更沒有兵源補充。」惡劣環境下有的人動搖了,「當時我們已經無法突圍了,但我有一個信念,就是必須堅守陣地!」靠山裏僅有的玉米充飢,王鳳和和戰友艱難度日。「11月末,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陳雲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肖勁光從哈爾濱輾轉終於來到臨江。」而此處的武裝力量的撤退與否成為關鍵,著名的「七道江會議」就此誕生,「陳雲在會上一錘定音,『一人一槍戰鬥到底!』」

那也是整個解放戰爭中最為艱苦的歲月——配備美式裝備的十萬敵軍壓境,我軍主力部隊卻只有三四萬人,極寒天氣中部隊缺衣少食……「但隨着七道江會議的召開,我們的軍隊建制很快恢復了,大年初三我們就接連幾個勝仗打開了局面,越打越有勁兒!」王鳳和激動地說:「那之後的『四保臨江』戰役中,我軍成功擊退了國民黨軍連續四次進犯,徹底扭轉了東北戰局,為東北解放奠定了堅實基礎。」

負傷再戰 兩次援朝浴血

那之後,王鳳和與部隊一路從東北南下至海南島,「1950年5月1日,海南島解放,之後部隊就暫時到廣西北海休整,就在行軍途中,傳來了美國侵佔朝鮮、美軍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的消息。」當時已成長為解放軍第40軍連隊指導員的王鳳和很快就和部隊奉命北上,「我們坐了8天8夜的火車,7月到達了丹東。」經過一段軍政訓練後,1950年10月19日晚,王鳳和與首批入朝的30餘萬志願軍一起,雄赳赳氣昂昂渡江作戰。

「走在橋上時,我身邊的連隊副指導員王哲厚不時回頭看,我問,你看什麼呢?」王哲厚回話道,「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我沒看夠!剛解放,還沒好好走一走、看一看,就要出國作戰了。」正沉浸在出國作戰的昂揚鬥志中的王鳳和並未覺感傷,「我就說,那有啥,等咱勝利了,回來坐着火車看、坐着飛機看,看個夠!」然而,當到達新義州,滿眼滿地都是剛被美國飛機轟炸過的殘垣斷壁,「新義州的戰火還在燒,地上還在冒煙。」王鳳和意識到這將是一場艱難的戰鬥。

王鳳和不幸在第一次戰役中負傷了,回國治療後,1951年5月,王鳳和又堅持再入朝鮮為國戰鬥。1953年,作為第40軍120師359團1營1連教導員的王鳳和與部隊奉命到板門店一帶搞坑道防禦。「5月末的一次坑道換防,我們60多名戰士被美軍盯上,飛機輪番轟炸過後,屍骨無存……」王鳳和不願再多描述那個場面,「心裏憤慨,但更重要是要保住我們的二號坑道。」王鳳和主動請纓,「我在這個營呆的時間最長,最熟悉情況!」王鳳和帶領兩名戰士冒死出發了。途中突然出現了美軍煙霧彈,作戰經驗豐富的王鳳和趕快拉起兩名戰士向附近一處事先挖好的汽車掩體跑去,隨即便是美軍飛機的一陣轟炸,「炮彈炸開的附近,連一隻螞蟻都活不下來。」為避免再次暴露,三人直到夜色才來到坑道,看到被炸毀的防禦坑道,王鳳和當即決定緊急抽調士兵重建防禦力量,「我們永遠不會被打光,兄弟部隊什麼時候來換防,我們什麼時候把陣地完整地交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