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中國內地致力於傳播愛國文化,凝聚人心,探索以怎麼樣的傳播方式去弘揚中國文化核心價值,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而文學、新聞和戲劇這些藝術形式,對於歷史故事的傳播是另一種傳承,我們深深感到了身上的使命感。」何冀平說。

何冀平寫劇本,不愛從大局上去看,她往往希望提取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就連寫《決勝時刻》的時候,何冀平知道面臨的是一個頗大的「主旋律」國慶題材,如何寫出新意呢?她將領袖毛主席身邊的小人物提取出來,為的是刻畫主席身上更加貼近人性、血肉的東西。她說:「無論是怎樣的題材,都應該從『人』出發。」

這些年她也看別人寫的主旋律電影,能夠感受到內地電影業在這觀念上一種超然的進步。她認為,主旋律倡導的是內核的東西,並不能硬塞一個「必須愛國」的觀點給觀眾。「導人向上,導人向善。香港的藝術機構基本上能夠做到一些,比如《少林寺》那樣的影片,不需要講出絕對的愛黨愛國,而是去講人性,講民族團結。」

程治平作為媒體人,亦認為這樣的「宣傳」既有必要,卻亦要講求技巧。若是講中國目前的發展新面貌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外國人來看,讓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來講他們眼中的中國,相信更有說服力。「至於在香港這個複雜多元的城市,我們盡量地平和一些、中立一些,態度『低調』一點,這樣會讓人容易接受。」

他說,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是眼下都關心的話題,媒體、文化藝術首當其衝。「故事向誰講,如何講,已不僅僅是影視戲劇的寫作題材,而是『內是引導、外是展示』,我們作為行當的從業人,是有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