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時隔15年,1978年全國藝術院校公開招考,投考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是我多年的心願。報了名準備考試,不知道考什麼怎麼考,和一般文科大學招考有什麼區別,關在房子裏只是看書,有什麼書看什麼,能看的全看了。

考場的地點很特殊,設在北京鼓樓。北京中軸線的北端是鐘鼓樓,是元、明、清都城的報時中心。鼓樓在南,鐘樓在北,鼓樓「胖」,鐘樓「瘦」,兩座建築在中軸線上互相呼應。鼓樓是老北京的標誌之一,早年沒有鐘錶,城內居民掌握時間就靠鐘鼓報時,於是有了「暮鼓晨鐘」之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不講究保護古建築,講的是古物今用,該區文化館就設在鼓樓,所以設為考場。平生第一次走進鼓樓,樓梯很窄很陡,上得樓才見天高地闊,高大的內閣有七八層樓高,炎炎夏日,沒有冷氣風扇,竟覺陣陣陰涼,心情也平復了些。

考試只有一科作文,題目是「相遇」,這是一個戲劇情境,不難,但要寫得好有驚喜不容易,准考生們都是文科驕子,紛紛落筆。記得考生中寫得最好的一篇,是描述一次旅程中,和一個陌生人相遇,結尾巧妙地聯繫到人生,頗有味道。我有點慌神,不知寫什麼好,突然想起寫過一個劇本,講一個女孩子在鄉下,遇到曾經救過父親的一對老夫婦,引出一段情緣,倒是可以改成相遇的情境。容不得多想,馬上落筆。情節是現成的,做為戲可以,但寫成文章,不免有些牽強,這篇試文我寫得不好。走出鼓樓,人有點暈,連平常最喜歡去吃北京點心的小店都忘了去。一個星期後,我收到了參加口試的通知書,這說明筆試過了關。可能是學院老師看重我曾經寫過劇本,有實踐經驗,網開一面,沒太在意這篇有些文不對題的文章。

從來沒有考過口試,面對不知提問什麼的考官,我一頭霧水。對面坐着幾位有威望的專業老師,記得有譚霈生,後來戲劇文學的「南余北譚」就是指他和余秋雨,還有晏學老師,研究曹禺和現代戲劇的專家,都很權威。老師還沒發問,已經嚇得我短袖衫口都在抖動,這是後來老師告訴我的。《紅樓夢》、李商隱、昆曲、李漁,好在這些都是我平日喜歡的,不懂不熟的都沒問,老天保佑,真是撞在槍口上了。

我被錄取了。作文「相遇」寫得出色的那位女生,成為我的同班同學,從18歲到36歲長幼都有的一班同學,是五六千報考生裏收錄的45個,也算是百裏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