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開館的中山沙溪鎮申明亭革命史跡館,復原了楊奇當年辦報的場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1940年創辦《文藝青年》,直接推動了當年香港一場重大的文藝爭論,是楊奇「文青」歲月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場論戰不僅讓《文藝青年》和楊奇成熟起來,更對促進香港青年文藝運動發展有着積極的意義。

迎合了當時香港廣大青年求知需求的《文藝青年》,創刊不到一個月就徵集了1,000多訂戶,最高發行3,000多份。這個數字在當時香港出版刊物中已是佼佼者,天一圖書公司還把它發行到南洋各地。

日本人圖消蝕港人壯志

《文藝青年》出版期間,開展過數次頗具影響力的活動,其中最讓楊奇難忘的正是當年的一場文藝爭論。「那是1940年10月1日出版的第二期,發表了時任《大公報》副刊主編楊剛的文章《反對新式風花雪月──對香港文藝青年的一個挑戰》。」當時,日本人、漢奸和國民黨主辦的報刊,不僅經常發表宣揚香港、上海歌舞昇平的作品,還出現了一種值得關注的傾向,那就是誘導讀者遠離抗日戰爭,遠離現實生活,刊發內容充滿了思慕和嘆息的「懷鄉病」,有意無意中造成了消蝕香港青年壯志的後果。

楊剛的文章一出,整個香港文壇激起了一場「關於『新式風花雪月』的論爭」。《文藝青年》持續追蹤,在此後兩個月內,《星島日報》《大公報》等十多份報刊捲入論戰,先後發表文章共90多篇,並最終在港發展成一場前所未有的面對面大辯論。

辯論結束前,楊奇代表《文藝青年》發言,強調「應該首先組織廣大的青年學生,而且注意吸收工廠裏的文藝青年……把文藝這武器推進到廣大群眾裏,把文藝還給大眾,寫他們活生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