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盛
● 方保僑認為,香港是一個國際跳板,無論在英語水平,金融體系等方面都與國際市場接軌。
邱達根
楊志豪

國家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香港的創科行業提供源源不絕的支持動力及巨大發展空間,港府為配合國家的發展策略,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正推動一系列創科基建的發展。新冠疫情顛覆了人類的生活習慣,也對創科行業帶來新的市場需求及未來發展的啟示,香港文匯報訪問了多位專家,審視我們在資金、人才、配套及基建方面的策略及投入,建言香港未來的創科之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創科要什麼】楊全盛:關鍵要用好大灣區長處

香港文匯報訊 在香港向有「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之說,意指搞科研沒「錢途」,但時移世易,現在全世界都大舉投入搞科技創新。天旭科技投資集團聯合創辦人暨行政總裁楊全盛近年積極參與推動青年創業的工作,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當然香港在創科發展上還有很多短板需改善,但幸運的是香港鄰近深圳,我們未來能否突圍而出,很關鍵的是看怎樣結合深圳及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長處。

港醫療科技具潛力

「香港與深圳的強項不同,香港在融資及與國際市場對接上的能力較佳;深圳在IOT、硬件上的應用較強。其實香港在基礎研究上做得不錯,但商業化能力較低。」他指出,深圳的大學研究在關鍵績效指標(KPI)上都會很着重有沒有影響(impact),即如何可變到商品化,但香港則着重於自己想研究什麼,而不關注市場到底需要什麼。他說:「香港的大學其實有很多很好的研究,但與市場不接軌,變成浪費資源。要改善這問題,相信要由大學的老師心態開始改變,在研究時着重更多impact,KPI都可能要再訂立過。」

創科發展路向方面,他認為本港在醫療科技方面較有潛力,因本身有很強的基礎研究,亦有成熟的醫療系統,如果相關研究可商品化,將很容易與國際接軌。目前多數是應科院負責做技術轉移的工作,但效率並不是太高,他建議應成立多幾個應科院負責不同類型的技術轉移,並與內地的科學研究中心合作,順便打開內地市場。

除了研究難以商品化外,人才不足亦是本港初創面對的難題之一。楊全盛認為,人才很難一下子急增,反而可透過重新裝備(Retooling),因很多時人才是被錯配了,如果可鼓勵在職人士進修,讀一些工程研究等課程,其實是可解決短期的需求問題。至於長遠而言,政府應加強多些在STEM方面的教育,建議本港應效法內地,舉辦多些全港性的比賽,或考慮以賽代考。「始終創科是要動手做的,如果有吸引的獎品,參加者自然較有動力及更積極去諗方法贏。」

資源運用上,政府於2017年成立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政府及共同投資夥伴以1:2的投資配對比例進行共同投資,楊全盛認為這個方法雖行之有效,但由於時隔多年,現在可能要再加碼。而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的資助範圍亦應擴大,但這些已一步步在改革中。他指出,初創公司有愈多的投資者選擇,其估值亦會愈高,但由於受到疫情影響,投資者及基金都減少了,政府應該再想方法吸引更多投資者。

楊志豪:數碼港科學園應分工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秘書長楊志豪亦認為,資源需要更妥善地運用,例如香港的兩大培育初創搖籃要有更清晰的分工,避免重疊。現時數碼港主攻數碼科技,以應用科技為主,例如金融科技、智慧生活、數碼娛樂及電子競技等,而科學園則吸引「深科技」公司,如生物科技、精密工程及機械人技術等。兩大機構要各司其職,專注不同範疇,從而成功建立一個多元、蓬勃的創科生態系統,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創科做什麼】方保僑:疫情相關項目續有市場

香港文匯報訊 疫情打殘經濟,也影響了創科企業的資金來源,但凡事都有兩面,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疫情對於初創有好有壞,一些疫情相關的公司,例如機械人、自動化、檢測及電子商貿等都做得相當不錯,但一些傳統的初創在集資上難免較以往困難。在疫情前,初創好容易可看到成績,但現時需要更長時間,投資者都會相對較審慎。

他認為,「現在很多人說疫後怎樣怎樣,事實上我們連疫情的盡頭都仍未看到,不妨先着眼於疫情中的發展。」很多初創在疫情初期已開始考慮轉型,做一些與疫情相關的業務,力保不失之餘,更有增長,反觀一些沒有轉型的可能已被淘汰。他留意到不少從事網上銷售的初創近年發展亦較好,反映出其實與疫情相關的業務都獲得了不錯的發展,建議一些仍未就疫情轉變業務的公司應積極考慮一下。

發展Fintech有絕對優勢

談到香港的優勢,他認為香港是一個國際跳板,無論在英語水平,金融體系,出入口免稅等方方面面,都令本港與國際市場接軌。而且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體系完善,所以發展Fintech(金融科技)絕對有優勢,「例如最近看到一些網上保險公司業績不俗,因其比傳統保險公司推出的條款更進取,某程度上疫情亦幫了它一把,因大家都擔心中招,助長了網上保險公司。」另外,香港始終不是生產的重鎮,雖然近年政府都大力提倡工業4.0,但始終工廠不夠多,技術人才亦短缺,香港軟件方面會較有優勢。目前看來,不少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初創都做得不俗。

冀港企北上享對等政策待遇

此外,近年來提倡的大灣區發展亦可以擴大初創公司的市場,因香港只有700多萬人,不過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對等政策仍需要改善,例如銀行、金融及稅項等,具體措施如開公司的限制能否讓多地看齊,方保僑表示:「如果香港可以等同大灣區,在拓展市場方面將會簡便得多。」

至於支持企業創新方面,他指出,政府在公布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中,由創新科技署推出遙距營商計劃(D-Biz),經生產力促進局接受申請,助企業在疫情期間採用資訊科技方案,開拓遙距業務,鼓勵用科技服務客人,希望政府能繼續為計劃適時加碼。

另外,科技券方面,目前政府與企業是以配對模式進行,他建議政府所佔的比例可以再調高一些,成效會更大。

【創科怎突圍】邱達根:強攻金融科技生物科技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經常被批創科落後,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香港落後是很正常,因較遲起步,但目前很多方面已經完善了不少,整個根基都已打好,初創企業的數字不斷上升,能做到這個成績,政府都下了不少苦功。但始終人才及金錢都仍然是不足的,相比起深圳每年用4%-5% GDP去發展創科,以色列亦用4%至6%GDP,香港僅用1%多GDP去發展,而且「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深圳已用了約20年時間,很難預計香港何時可追到深圳等水平,可能要十年八載也不足為奇。他建議長遠可將研發類課程加入小學及中學的校本課程當中,從小就開始培育合適的人才。

他指出,單是一間私人公司華為的市值已過千億美元,但香港整個私人市場市值加起來都未必過千億美元。其實很多科企都有一定的發展歷史,如阿里有20年,亞馬遜亦有20多年,但香港真正興起初創文化都只是這4至5年間,出名的初創如GOGOVAN及Lalamove等都是2013才成立。

深港創業DNA不同 善用優勢

對於香港創科的潛力,邱達根表明絕對有信心。當中他較看好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等,以及一些大數據的發展,因香港的資訊自由流通,企業可利用大數據去發展更多。每個地方都有其不同的創業DNA基因,內地在手機遊戲、IOT應用方面較出色,但香港是一個金融中心,發展金融科技及生物科技則可能會較內地更有優勢。

對於本港虛擬銀行的發展,他認為「一次過發8個牌,競爭必然大,虧損屬正常。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金融業定有虛擬銀行一席,所以傳統銀行需繼續磨合發展,傳統銀行在未來日子也需要逐步轉型為虛擬銀行。」

未來有條件創造騰訊般巨企

他認為,政府目前提供予初創的誘因已算頗為吸引,「可進入科學園或數碼港孵化器已經好幸福了,除了有資金幫助,亦有很多專業人士、人脈網絡幫忙。」他認為香港絕對有條件可培育出如騰訊般的巨企,當時深圳未出現騰訊前,都是很少人才,後來才出現人才湧入,所以香港即使現時未有很好基礎條件,亦不代表未來沒有創造巨企的可能。

他續指,香港在創投基金數目方面仍然與深圳相差很遠,他解釋「這是雞與雞蛋的問題,深圳的初創數目多香港很多,而且創投基金不是做善事,會關注哪裏較有投資潛力才會去。」他建議,香港在教育方面應多做功夫,始終目前與研發相關的課程並不多,最接近的應該是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建議長遠可將研發類課程加入中小學的校本課程。

談到大灣區的發展,邱達根相信對本港的創科發展將有利好的作用。例如本港一些初創公司想拓展內地市場,可以在大灣區開設分公司,除了可保留在香港總部的好處,同時亦可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亦可與大灣區的科技公司共同開設科技項目,增加合作機會。他認為,目前應盡快做到兩邊稅務簡化,例如以色列都有很多初創到美國發展,當年大疆DJI上去深圳亦是順理成章的事,內地有完善的產業鏈。

楊全盛:

◇大學研究時應着重更多影響力及商品化

◇鼓勵在職人士進修成科技人才

◇舉辦多些全港性的創科比賽

◇政府應盡快成立「商務氣泡」促進兩地合作

◇讓港人享有相同的國民待遇

方保僑:

◇初創可考慮轉型至與疫情相關業務

◇香港軟件方面會較有優勢,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

◇應建立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對等政策

◇遙距營商計劃應適時加碼

◇提高政府於科技券的投資比例

◇讓港人享有相同的國民待遇

邱達根:

◇將研發類課程加入小學及中學的校本課程

◇應盡快做到香港及內地稅務簡化

◇本港發展金融科技及生物科技較有優勢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

榮譽會長方保僑: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體系完善,所以發展Fintech(金融科技)絕對有優勢。

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深圳已用了約20年時間,很難預計香港何時可追到深圳等水平,可能要十年八載也不為奇。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秘書長楊志豪:資源需要更妥善運用,例如數碼港主攻數碼科技,科學園吸引「深科技」公司,避免重疊,以建立一個多元蓬勃的創科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