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市政協委員、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公益慈善委員會副主任郭瑩穎長期關注青年發展與香港民生,疫情下,她派發口罩、接種疫苗,走在防疫一線;平日裏,深入社區、派送物資,反映民意心聲。作為青年政協,她不遺餘力幫助港青融入國家發展,鼓勵求同存異助力和諧共融,亦積極傳達青年個性鮮明、極具張力的聲音,努力培養愛國新勢力。●文:聶楊錚
新冠疫苗接種計劃開展三個月以來,全港疫苗接種率不足兩成,距離群體免疫屏障仍有一段距離,而「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也面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窘況,部分市民拒絕掃碼,並以假資料騙取入餐廳的資格。對此,郭瑩穎不厭其煩重申,「配合政府防疫,積極接種疫苗屬公民責任之一,只有六至八成的人都接種疫苗,疫情才有望得到控制,市民生活才能夠回歸正常軌跡。」
接種疫苗履行公民責任
「如果人人都持觀望態度,拒疫苗於門外,那疫情將永遠難以停止」,就市民對疫苗副作用及個人隱私保護的憂慮,她表示理解的同時,也希望大家抱持公德心以理智思考,「試想一下,如果大家不斷給假資料,導致每次疫情爆發都找不到源頭,另一方面又不配合政府推出的抗疫措施,只一味的埋怨政府,這是理智的做法嗎?」
她冀市民大眾能夠為己為人,齊打疫苗,為早日通關助香港恢復昔日繁榮,盡應有的社會責任。
服務社群提升自我價值
以青年視角傳達青年的聲音,作為90後年輕一代的郭瑩穎,常以靈動創新的思維思索着政協工作的大小事務,而出於對社會公益事務的熱衷,令她對當代青年的公益慈善參與情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疫境下,她將防疫物資送及社區家家戶戶;平日裏,慰問孤寡關心長者精神世界。她表示,政協給她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讓她能夠身體力行關扶弱勢社群。以探訪一些位於深水埗、紅磡等區域的基層家庭為例,郭瑩穎發現,其大多是孤寡老人,而通過與長者的對話,令她意識到,許多老人感覺自己彷彿被社會遺棄,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關懷,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因此會因他們的到來而倍感欣慰。為此,她呼籲年輕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多聽多看多感受,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亦能提升自己,她說道:「做公益並不是有錢才可以做,很多活動並不需要捐款,年輕人不應被逛街、打遊戲、打卡網紅產品佔據生活中絕大多數的時間,『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每天大可抽出一兩個小時來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各界同心扶植青年發展
郭瑩穎將政協之責視為一座橋樑,一座連接了國家發展與香港青年的溝通之橋。「廢青、黃絲、勇武派……」近兩年內,香港連串社會事件所暴露出的青年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因對內地的不了解、刻板印象,以至敵意,造成青年一代對愛國教育的漠視與缺失,更是引起熱烈討論。郭瑩穎認為,實現「愛國者治港」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多項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香港新生代的愛國心並發掘培養有能力的愛國人才,而這需要加強校內通識愛國教育,營造校外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同僚壓力」是她一直在強調的關鍵詞。「學生像一張白紙,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大多來自園丁的灌溉。」同為青年的她,深刻意識到老師的教導、書本的學習加之現代網絡的傳播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培植有多麼重要,但現實是,許多港媒有失偏頗,不夠公平中立,課堂上更無從了解傳統文化、家國教育,長輩們的苦口婆心對於身處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說彷彿如同「惡言入耳」,相較之下,同輩的聲音或許更容易被聆聽。對郭瑩穎來說,幫助青年打開心扉,摒棄偏見與泛政治化,實需社會各界共同付出愛心與耐心,才能成事。當前,她正透過促進閩籍青年回內地實習、分享親身經歷、反映社區真實民意等具體事項,努力踐行自身在青年工作上的義務和責任。她最後表示,理解當代青年的社會壓力,看到居高不下的房價、經濟下滑的態勢,求職、買樓、結婚、養家等一系列無形的壓力令他們感到前途無望,因此,她認為當下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扭轉困局,「不分派別、不分顏色,願意為香港付出的愛國人士依舊有很多,希望在完善選舉制度後,接下來特區政府可以集中精力重振經濟、發展民生,讓香港恢復昔日光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