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南老街上立有三座石牌坊,圖為國賓坊。作者提供

江 鄰

近期有些空閒,與老友殷捷商量到哪兒去小住幾天,隨意吃點家常菜,侃侃大山,讀點閒書。殷捷兄推薦了西溪南村,他說有位朋友在該村建了一處宅子,名「萬澤園」,他曾去住過幾天,感覺不錯。

我原本對西溪南一點概念都沒有,只覺得這個地名很拗口。上網一查,才知道近幾年這裏休閒旅遊很火爆,民宿產業方興未艾,吸引了全國各地自助遊客紛紛前往,成為熱門網紅打卡地。「五一」期間,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組還作了專題報道。

我們一行四人,避開「五一」長假人流高峰,乘高鐵從北京南至黃山北,到站後朋友駕車來接,20分鐘就到了西溪南村。我們在那兒逗留了一個星期,以西溪南為據點,從容不迫遊覽周邊古鎮老街。怡然自得之餘,不經意撞入古徽州核心區域,對徽文化有了些切身感悟。

地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三大顯學,即敦煌學、藏學、徽學。徽學以程朱理學為思想內核,兼及古徽州地區的社會歷史、工藝技術、民俗文化。徽學的一些著名文化符號如徽商故里、徽派建築、徽班進京、新安畫派、文房四寶、徽派盆景、徽雕、徽菜等,影響深遠。

徽州位於皖浙贛三省交界處,隋朝初年獨立設州,古稱歙州,州治歙縣,宋徽宗時改名徽州。1,700年來,這片區域行政建制屢有調整,但總體變化不大,現分屬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徽州地區群山綿延,山谷盆地散布其間,植被豐茂,溪流眾多。蜿蜒曲折的新安江水系,串起一個個古老的集鎮村落,自西向東與江南水鄉融為一體。

在歙縣古城的西邊和南邊,各有一條溪流匯入新安江,溪流南岸各自形成一個溪南村。為了避免混淆,後人給兩個溪南村分別冠以方位,一個稱西溪南,一個稱南溪南。西邊的溪流名叫豐溪,亦名豐樂河,依河而建的溪南村也稱豐南村。該村始建於唐,經宋元明清四代發展,大商巨賈,比比皆是,文風亦復昌熾,歷代中進士者達46人。是以土木大興,園亭疊起,自然景觀與人文勝跡交相輝映。吳氏乃村中第一大姓,元代有希德公者,就本村八處景點撰寫《溪南吳氏八景記》。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為吳氏外戚,多次到訪西溪南村,依《八景記》製圖賦詩,名溪南八景,後散佚。清代畫僧石濤重繪八景圖,並錄祝詩於其上,成書畫珍品,為世人稱頌,現藏上海博物館。

今天的西溪南村,是西溪南鎮所轄六個行政村之一。進村主道經由一座石板橋跨過豐樂河,橋頭赫然立着一面五迭照壁,青石灰磚,翹簷黛瓦,典型的徽派建築。居中一迭鐫刻當代駢文《豐南風雅頌》,左右四迭刻有祝枝山與石濤合作的溪南八景圖,依次為祖祠喬木、梅溪草堂、南山翠屏、東疇綠繞、清溪涵月、西隴藏雲、竹塢鳳鳴、山源春漲。

走過這面內容豐富的照壁,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已然存留腦際。往前是一片高大的楓楊樹林,行數十米,只見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過,溪邊垂掛着數叢風車茉莉,花香襲人。小溪對岸村舍儼然,街巷縱橫,莊稼葱鬱,一派歸園田居的意象撲面而來。沿溪行,青石小路在濃濃的樹蔭下延展,房屋與農地交錯,水鴨與小鳥嬉戲,一名老嫗在溪邊石板上捶打着衣物,旅遊的少女坐在條石上玩手機。不遠處,立有一塊液晶屏,即時顯示西溪南生態檢測信息,包括溫度、濕度、PM2.5值、負氧離子濃度24小時趨勢等。當時屏幕上顯示的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949個。

西溪南村大致呈東西走向,一條蜿蜒曲折的石板老街穿村而過,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老街兩旁排列眾多小巷,使整個村落的道路形似一條大蜈蚣。街巷之間,傳統徽派建築、老式庭院與新民居交織,亂中有序。其中老屋閣、綠繞亭、野徑、果園等建築設施,或古韻猶存,或殘破不堪,或舊物新用,或棄之荒野,不由人不感嘆造化弄人。

老街上立有三座石牌坊,分別是村頭的進士坊,村中的國賓坊,村尾的應龍坊。石牌坊氣勢恢弘,雕刻精美,古樸而靈動,在街巷密布比屋皆然中有一種畫龍點睛的效果。三坊的教化意圖明顯,反映了中國傳統士大夫文化對生命意義的詮釋。進士坊旨在勸學,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國賓坊旨在勸仕,先學後臣,為國效力;應龍坊旨在勸化,飛龍在天,收放自如。這其實代表了人生的三個階段,也是生命的三重境界。人生在世,當從小立志,積極作為,貢獻社會,亦須隨年齡增長和形勢變化知進退,明得失,有所為有所不為。俗話說,什麼季節種什麼莊稼,順其自然,勉強不得。看着藍天下聳立的石碑坊,心馳神往,彷彿感受到文脈的流動和生命的傳承。

老坊映碧空 進士啟長風

凜凜國賓後 悠悠到吉龍

關於西溪南,除了歷歷可見的舊巷老屋、綠樹青溪外,還有很多傳說。比如果園,據稱由祝枝山和唐伯虎規劃設計,園主係巨富吳天行。吳天行生性風流,自號「百妾主人」,是《金瓶梅》裏西門慶的原型。果園佔地4,000平方米,建有蓮池、假山、亭榭、戲台、書齋等,遍栽奇花異草,曲徑通幽,一步一景。想當年,花前月下,倩影翩翩,笙歌婉轉,終日不絕。而今已是滿園雜草,只能從荒丘野植、斷壁殘樑中依稀辨其舊貌。

西溪南的繁盛一度冠絕古徽州,於明清時達及巔峰。商旅足跡遍布揚州、南京、杭州及沿淮一帶,被譽為「歙邑首富」。後來,這裏成為太平天國古戰場,十餘年的拉鋸戰,使村落損壞嚴重,逐漸走向衰敗。不過,因衰落而長期鮮為人知,倒是保留了相對原生態的模樣。古老的銀杏樹、楓楊林訴說着世事滄桑,街巷和溪流穿行在舊宅新樓之間,共同演繹着傳統的皖南民居生活。鳥語啾啾,煙雨纏綿,組成一幅靜謐的鄉村畫卷。

原生態的自然人文環境,成了西溪南重生的基礎。隨着這幾年國內自助旅遊的興起,西溪南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民宿產業,積極參與黃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教授,把開發西溪南村作為樣本,探索遺產村落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路子,引起廣泛關注。西溪南鎮副鎮長李玲女士說,西溪南村各方面條件都很好,潛力巨大,彷彿待字閨中的美少女,一旦出閣,必定驚艷。

舒心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一個星期轉眼就過去了。在這盛春將盡之際,得此佳緣,頗有些唐人李涉「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味道。大家意猶未盡,離開前夕,請村裏高秉權老先生題寫墨寶一幅,名《西溪南印象》,留在了萬澤園:

忍看春日盡 相約赴江南

駐馬黃山下 戲魚豐水邊

霏霏初夏雨 糯糯小河鮮

黛閣迴廊繞 青溪茉莉懸

鳥鳴隨客意 心靜向茅園

老屋殘亭外 詩風畫韻間

半生漂泊逝 一夕故園還

曲巷悠悠去 滄桑付等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