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迅

前幾年,每年初秋,我都應邀前往台灣台東池上鄉,觀賞「秋收稻穗藝術節」演出,在萬安社區天堂路千畝稻田區,漸層的稻田,獨特的天然舞台,藝術家在金色稻浪中央舞台,在廣闊藍天與綿延山巒環抱下演出。今年此情此景還能有嗎?不是因為疫情,日前,池上的朋友告訴我,氣象局台東測站的降雨資料顯示,半年旱情,4月累積雨量更比去年少一半,未來旱象未解,萬安村稻田區持續乾旱龜裂。朋友說,現正值稻米生長入漿期,是需要水的高峰期,萬安村位在灌溉水圳尾端,輪灌水根本不夠,鑿井也抽不到水,缺水嚴重會造成稻米「空包彈」,影響全年稻作產量。

前一陣久旱不雨,高雄旗山農民哀嚎。玉荷包荔枝花開未結果,農民苦嘆產量最慘只剩一成。台灣正面臨56年來最嚴峻乾旱,步入5月,全台21座主要水庫蓄水率,至少一半水庫跌到2成以下,日月潭也罕見探底。一向「到處都是水」的台灣,從來沒有真正珍惜、研究、探討水資源的政府和民間機構。

清水入喉 溫暖心頭

水是生命要素,水源是城市命脈。台灣最近受水荒所困,抗旱「妙招」連出。至於與福建一水之隔的台灣金門,雖也面臨旱情,但金門朋友告訴我,當地從未為生活用水發愁。

缺水是金門島嶼自古常態。不過,2018年,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金門居民不再受乾旱之苦,金門酒廠也擺脫缺水困境。今年以來,應金門水廠增加供水的要求,福建加大供水量為金門「解渴」,日均向金門供水由1.4萬噸,提高到1.71萬噸,截至今年3月底,福建向金門持續而穩定供水累計1,219萬噸。

常說「恩波遠澤」,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長楊維居說,台灣島內缺水而金門供水無虞,可見兩岸關係好,台灣民眾福祉才會更好,「一滴水,一份情,一杯清水深入喉,滿滿溫暖在心頭」。看看對岸同胞感恩,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從香港南望,福建輸水送金門;從香港北眺,東江倒流潤紫荊。4月23日晚,廣東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多地,齊齊亮燈致敬: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之前2天,中宣部授予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模」稱號。其實,早在2009年,東深供水工程入選建國60周年「重大經典工程」。上世紀60年代,來自珠三角地區的建設者,透過人工開挖、肩挑背扛,開山劈嶺、鑿洞架橋、修堤築壩,僅用一年就建成全長83公里供水工程,前後3萬名建設者參與,工程又先後4次擴建,供水能力提升至建設初期的30多倍,滿足香港八成淡水需求。香港有東江水「潤澤」,正是「背靠祖國」得利。

東深供水 恩情要記

不理解的是,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獲「時代楷模」稱號,在香港,除了《文匯報》、《大公報》幾家媒體連日報道外,大多數媒體都沒報道。讓人更不解的是,還有媒體長文回顧香港供水史,揭示「香港的供水權逐步為中國大陸所掌控」,「香港真的難以獨立地供水,而必要仰賴東江嗎?我的理解是:不」,「為何香港當下確然依靠了東江?我只能說,這是政治的結果。沒有九七因素,香港很可能已擁有了供水的自主權,並繼續維持它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獨立自主」,「隨着香港靠向東江,香港水庫的功能轉為東江水的儲水庫,化淡廠也於1978年停產,香港不得不仰賴東江的供給。失去供水權,也代表香港的相對自主權更能被制約」,「東深工程不是純粹的供水工程,而是中國統一規劃的部分:它讓中國(大陸)以供水香港為名,收回其供水權,成為中國政府掌握香港的有力手段」。

有人說,以上是「港獨」思維的評述,這或許言重了,但「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這才是常理。羊都有跪乳之恩,鴉也有反哺之義。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中共百年來臨,都說百年榮光,飲水要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