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 絲

少時讀雨果的《悲慘世界》,主角冉阿讓走投無路,遇到好心的米里哀主教,請他到家裏吃飯又留宿了一晚。然而,心態扭曲的冉阿讓卻偷走了主教家的幾件銀器。不久他被警察抓住,帶回來讓主教指證。主教再一次展示了寬容之心,聲稱銀器是自己送給冉阿讓的,令他得以脫罪獲釋。冉阿讓受到感化,從此洗心革面,成為一個好人。

小說片段向讀者展示了一個人性崇高及自我救贖的故事,其中也隱藏着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對他人苦難的同情,是人類團結的有力推動因素,但一個人不管怎樣寬容大度,也無法預知自己的行為的後果。世間不乏以怨報德的例子。如果想讓社會更公平正義,犯錯之人就應當受到懲罰,才會更好地吸取教訓,寬恕未必是最好的方式。那該如何理解寬容的意義呢?

其後年歲漸長,我才發現自己思維的狹隘。就如哈維爾所說:「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寬容是一種道德之善,人們憑藉這種「為仁由己」的信念處事,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或達成某個結果。

《清稗類鈔》裏有一個與冉阿讓非常相似的故事:清代有富翁心地仁慈溫厚,有一年除夕夜,他到客廳與家人一起吃團年飯,兩個婢女手持燈籠在前面引路,剛走到庭院,他抬頭看到院子裏的一株樹上隱藏有人,顯然是小偷想要偷東西。

富翁停下腳步,不露聲色地吩咐婢女把酒菜擺到庭院裏來,他想要一個人獨酌。一切準備停當,他遣散下人,然後出聲招呼躲在樹上的小偷,請下來陪我喝一杯,我不會送你去見官的。小偷從樹上下來告罪。富翁一看,原來是一牆之隔的鄰居。富翁問他,你這是差多少錢?鄰居哭訴自己遇到年荒,一家老小沒錢過年,所以才動了偷東西的貪念。

富翁嘆息說,我不能周濟鄰居,才導致這樣的事情發生,是我失察之過。這裏有酒有菜,你先吃飽,我再給你30両銀子,除了過年所需的花費,剩下可作為做小生意的本錢,以後不要再做這樣的事,遇到別人可不會饒恕你。

鄰居吃飽後,富翁把銀子和剩下的酒菜一起打包交給他,讓他依舊翻牆回家,以免被人看到,又安慰他,絕不會讓第二人知道這事。鄰居此後也履行允諾,重新做人,奉養老母到百年後出家為僧,苦心虔修,做到了杭州靈隱寺的方丈。後來他收到富翁的死訊,千里歸來奔喪,把富翁當年對自己的寬容之舉道出,其他人才知道這件事。

寬容是一種真誠的慈悲,需要一定的品德修養和對生命的體恤,才能做到寬宥他人的過失。雖然寬容未必都能帶來正向的結果,但這種「因善求善」的品德更容易喚起親社會的行為,促進人際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