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冰常將慈善活動與粵劇演出相結合。
●周潔冰稱,「恒愛活動」既可助人,也可使更多人認識編織這項傳統手工藝。
●周潔冰(左)熱愛粵劇,常登台演出。受訪者提供
●周潔冰(中)於山區探訪受助女童。 受訪者提供
●「恒愛行動」早前舉行嘉許禮暨粵藝同行活動。受訪者提供

周潔冰推動關愛互助組「恒愛行動」

關心婦女,關愛學童,關懷長者,在周潔冰的履歷中,處處可見她對人和社會的關切之心。在她的堅持下,已舉辦多年的「恒愛行動」如同正編織着一張溫暖的愛心網,「若每個人都識得關心別人,年輕人懂得珍惜和感恩,便會促進香港社會的和諧。」

採: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一個半月前,一場名為「情牽一線 恒愛行動2020-2021嘉許禮暨粵藝同行」的活動拉開了帷幕,而像這樣將慈善及粵劇結合在一起的大小活動,周潔冰還組織了很多。作為地區工作者,她早於1992年在港創立婦女組織「紫荊社」,在社區為女性答疑解惑,亦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共同發起「春蕾計劃」,扶持貧困山區女童入學,近十年,她更以香港粵劇曲藝協會作為橋樑角色,使更多受助長者有機會欣賞到粵劇演出。

在港推廣傳統手工藝

周潔冰於1997年在香港成立了「春蕾計劃基金」,除推廣「春蕾計劃」外,亦定期舉辦環保教育、青年交流團、單親媽媽資助計劃等活動。「恒愛活動」正是其中一項慈善公益活動,在港徵集愛心企業和機構,協助編織愛心毛衣及頸巾,送贈予弱勢社群。她介紹道:「『恒愛行動』在全國推動傳統編織手工藝的傳承,我在港推動粵劇文化也是這樣的考慮,否則年輕一代會愈來愈減少對這種文化的認識。」她坦言,本地編織行業式微,民眾很容易便可買到各種款式的機織毛衣,活動在香港的推行頗有難度,「大家慣於急速的生活,請他們耗費很長時間織一件冷衫很難,所以我們在香港推動的時候選擇織頸巾,更方便編織及教學。」但也正因為是以愛心家庭或工作坊為單位,港人編織出來的產品別具設計特色,更着重美感和包裝,「我們曾將愛心家庭的作品拎去內地展覽,極受讚賞。」

萬事開頭難,周潔冰腳踏實地,從徵集愛心家庭及企業開始,到逐步開辦工作坊及捐贈活動,她欣慰香港眾多企業及學校對慈善活動以及傳統手工藝的支持,編織工作坊的足跡踏遍主題樂園、學校及社區。活動持續至今已逾10年,早已累積了一班長期擁躉,近年,「恒愛行動」的啟動及捐贈禮走到工展會,亦會去老人院送贈愛心頸巾,每條頸巾皆掛有愛心牌,追溯到愛心的源頭。眼見由恒源祥集團提供的毛冷,在愛心巧手下成為一條條別致的頸巾,她備感欣慰,更開始思索將慈善活動與粵劇演出相結合的可能性。

倡建曲藝資料庫及人才庫

周潔冰近年常在台上以花旦示人,原來她學習粵劇是從2006年成立香港粵劇曲藝協會開始。她表示,成立此會冀為粵劇文化愛好者搭建平台,希望藉粵劇與內地建立文化交流,讓粵劇成為香港人對國家及民族認同的一個切入點,從文化根基讓港人心歸祖國。疫情前,她發動舉辦了三屆「全港18區粵曲精英大賽」,從籌辦比賽到邀請評判及贊助,皆親力親為鑽研了解粵劇項目的營運模式,將粵劇文化帶入社區。「因為要不斷與曲藝界的人士交流,我自己也必須不斷增強專業知識,深入了解行業,建立共同語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明白行業面對的困難,以及業界人士的需求。」疫情期間,她數次為曲藝界人士發聲,幫助他們填表申請政府資助,並倡議逐步建立曲藝資料庫及人才庫,推動就業,振興曲藝。「今次的疫情其實是一種經驗和教訓,教我們學會未雨綢繆,而抗疫基金是否可以幫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呢?因為疫情,曲藝界很多人已經轉了行,深層次去想,其實粵劇傳承已經開始出現問題,希望政府更重視如何保育粵劇這項非遺文化。」她鄭重地說。

而在學習粵曲的過程中,她已被其文化魅力所深深吸引,「粵曲文化博大精深,永遠都學不完,要投入時間和精力,融會貫通才會有所提升。粵曲是中國的寶貴文化資產,如果我們不去保留傳承它,任其消失是一種遺憾。」提及傳承,自然談到如何在青少年間推廣粵曲,她透露正在與團隊編寫成語故事主題的粵曲,望吸引多些青少年參與演出,有人上台做主角,亦可吸引朋輩來捧場,潛移默化間推廣粵曲文化,這也是她舉辦粵曲大賽時吸收的經驗。

聆聽:冀粵劇成為香港文化品牌

周潔冰認為,粵劇文化是可以代表香港的傳統文化之一,將隨着國家發展「一帶一路」的概念而傳至世界,而其中一個步驟便是香港要融入大灣區,共建融合文化圈,「粵曲是最容易融入其中的。」她提到,內地政府已經在大規模普及曲藝,以曲藝家協會的組織形式,定期舉辦分享及交流活動,自己與香港粵劇曲藝協會成員也已多次赴廣東省各城市交流及演出,「原來很多內地人鍾意聽香港的粵曲,因為有獨特的味道在其中。」

她以美國紐約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的西區為例,當地長期都有不同劇目上演,而粵劇在香港因場地限制等原因,無法如此推廣,而大灣區既具備場地條件,亦有足夠觀眾基礎,其實是給了港人一展所長的機會。在這方面,與投放資金相比,政府更需要的是着重政策上的鼓勵和扶持,為北上港人提供便利,如此這般,便可真正幫助香港文化事業於大灣區的發展和推廣,「還有一件事很重要,政府過往投放過很多錢予青少年赴內地暑期交流,但卻沒有目的和焦點,我建議其實應該以文化藝術作為交流主題,即使只是學習其中一項,也會將祖國的瑰寶帶回香港,這也許將來會成為年輕人發展的起點,」她補充道,「我真心希望年輕人可以多一些機會了解認識中國現在的發展情況,為未來赴大灣區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