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疫情下,港府與業界須銳意推動產業轉型,欲化危為機,自當升級本地5G通訊,以及流動工作環境的軟硬件。而收發基站和應用程式,就如人體之血管與神經末梢,血管之通暢、神經末梢之敏感,又以心肺之強健為前提。毫無疑問,數碼產業的心臟,當屬數據中心。作為力量泉源,數據中心的發展條件與現況,也就決定着香港多條數碼產業鏈的未來。

早在全球「數據中心產業」發軔之始,各地都以用地優惠作招徠,吸引跨國科技巨擘進駐,力求早佔先機,奠定在環球市場的佔有率。如今,經政府、科技園與數碼港逾十年推動,本港在亞太地區數碼中心領域的優勢已獲肯定。優惠用地政策及其回報考慮,自當讓位於優質職位創造、產品技術提升、先進工藝流程引入、長遠研發投入,以及產業的永續性。

筆者向來相信,相比起政策優惠與直接資助,產業園區的營建、拓展和更新,更能促進新興產業生根萌芽。箇中關鍵自是人才、技術、資訊的群聚效應。當相關技術或業態日臻成熟,正如本文所提及的數據中心產業,自須適時從產業園區走向社會,接受大市場的洗滌、試煉,在公平公開的競爭中求進步,進而將相關業態、技術突破與商業效益,向各行各業滲透,亦推動港府將寶貴財政與土地資源轉移到新一波產業之上。

自2012年始,港府注意到本港數據中心產業日臻成熟,已具不俗國際競爭力,當由新興產業升級為龍頭產業,強而有力地引領下游產業鏈向前邁進。以此為前提,亦配合舊區活化,在過去十年間,港府持續推動改工廈為數據中心的政策,得到市場積極回應。

未來,為推動相關產業轉型,港府應注重數據中心的技術本土化、用地市場化。政策扶持上,應重點擴大本土企業、香港品牌的盈利空間,使之持續投入對新生代科研梯隊的培訓。須知道,本土品牌的建立,與年輕科學家、工程師的隊伍不斷壯大,從來二而為一、相互支撐。

將於月底完成招標的將軍澳工業區八十萬呎用地,可考慮作數據中心以外用途,以適應科技發展、土地市場的變化。

另外,為避免過度補貼成熟產業,有關土地批核的條件和標準亦需更見透明、反映市價。面向未來,隨着數據中心產業的市場化、社會化,科學園、數碼港亦可將更多土地及辦公空間,轉作醫療、綠色、教研、金融科技之用,以迎接下一波高科技全球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