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安平

日前,歐盟傳出中歐投資協定因政治環境不利而暫停的消息。期望越高,關注越多,消息瞬間引起各方高度關注。此事表面上是中歐雙方因政治問題產生的爭執,實則是世界大變局的體現。協定暫停將帶來三重考驗:

第一,這是對中歐關係的一次考驗。消息一傳出,中國外交部表示,中方願同歐方保持溝通和協作,共同推動協定早日生效,向國際社會發出中歐支持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積極信號。

與中國外交部平和而積極的表態相比,歐盟的反應則有些微妙。歐盟一方面火速澄清,指出媒體斷章取義,中歐投資協定還處於法律審查階段;另一方面,歐盟宣布更新工業策略計劃,減少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並建議立法,阻止獲政府補貼的外企併購歐盟企業或參與公開招標。這兩個動作均被認為是針對中國,態度與前面的說辭似乎有些矛盾。

進入2021年,中歐關係雖波折不斷,但雙方仍留有餘地。3月,歐盟借新疆與香港問題對中國頻頻發難,甚至實施制裁。中國也對歐盟的人員與機構進行制裁。但爭執過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又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通話,並舉行中法德領導人氣候視頻峰會。種種舉動傳遞出善意,防止關係進一步惡化。本次協定「暫停」後,中歐雙方後續是否還有其他互動,值得關注。

第二,這是對歐洲自身的考驗。當前世界呈中美歐「三足鼎立」之勢。中美博弈,歐洲成了雙方都想爭取的力量。面對如此形勢,歐洲一邊以所謂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回應美國的期望;另一邊,中歐在維護多邊主義上的共識,以及中歐合作帶來的經濟利益,又使歐洲希望與中國站在一起。

歐洲與美國早已不是鐵板一塊,所謂具有相同「價值觀」難以調和美歐在經貿及全球戰略上的分歧。在近日舉行的G7峰會上,德國與意大利明確拒絕參與美國以人權問題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的要求,由此可見一斑。

當下歐洲日益強調「戰略自主」,不盲從美國。中歐關係何去何從,更多取決於歐盟的態度。歐洲能否貫徹原則,擺脫美國影響,主動權在自己手中。

第三,這是對中歐投資協定「含金量」的考驗。中歐投資協定被視為繼RCEP成功簽署後的又一重大突破,展現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與信心,為中歐相互投資提供更多便利。協定談判歷時7年,中間也曾擱置,最終於2020年年底完成。

中歐間利益遠大於分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表示,中歐投資協定不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恩賜」,是互利互惠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中國對歐盟27國的直接投資總額累計超過800億美元。2020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逆勢增長至4.5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投資協定完成後,雙方的投資規模必將進一步擴大,助力歐盟疫後經濟復甦。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歐盟主要經濟體的德國與法國均對協定持肯定態度。德國總理默克爾仍將中歐投資協定視為一項「重要任務」,肯定了協定在經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歐投資協定使歐盟與美國在中國市場平起平坐,如果歐盟因政治因素擱置協定,將失去中國投資市場與發展機遇,喪失在中美歐經貿層面「三足鼎立」的能力。

目前中歐投資協定雖暫停,但並未完全擱置,中歐仍存在諸多利好因素,若可經受住上述三重考驗,中歐關係必將邁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