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昨日起以「疫苗氣泡」為基礎放寬防疫限制,食肆和六類處所各有不同程度的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實行過程基本順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包括處所難以識別針卡是否展示者本人等缺陷。面對控疫大局,政府一方面要以更有效的科技手段彌補不足,盡快將措施做到嚴密和便利;另一方面要把鼓勵接種疫苗的解說工作做得更有針對性,努力促成本港盡快做到群體免疫。

政府的「疫苗氣泡」措施,大原則是將接種疫苗和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聯繫起來,將控疫工作做得更有針對性,也能增加市民接種疫苗的誘因,措施的方向正確,值得支持。

在實際操作層面,既然措施是為已接種疫苗者提供便利,食肆等處所就必須甄別哪些顧客已接種疫苗。雖然特區政府向商戶提供了掃描顧客針卡二維碼的流動應用程式,但由於商戶不能查核顧客的身份,變相未能杜絕市民借用他人針卡的情況。而商戶掃描二維碼之後,並不能看到二維碼持有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碼,甚至連性別都看不到。極端情況下,其實大家都用同一個針卡二維碼,一樣可以矇過商戶的查核。雖然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提醒市民不應借用他人的針卡,但這種說法明顯有着「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感覺,如果有人要鑽漏洞,現行的措施根本奈何不了。法律上,借用他人針卡有機會觸犯使用虛假文書等罪行,但就像現在的「填紙仔」漏洞一樣,每天這麼多人進出各類處所,根本無法有效執法。

其實善用科技,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內地的「健康碼」、以色列的「綠色通行證」(Green Pass),都是善用科技手段做到防疫、解封兩不誤的成功例子。首先,「健康碼」做到了個人身份、手機、動態二維碼的一一對應,民眾每次打開「健康碼」,會顯示出一個動態二維碼,類似支付二維碼一樣,幾分鐘就會過期。但香港的針卡二維碼是靜態二維碼,持有者可以將圖片發送給其他人使用。但動態二維碼就杜絕了這種借用的行為,除非把手機借給別人用。其次,本港市民進入特定處所時,本身已經要掃描「安心出行」,只要「安心出行」能夠與使用者的身份一一對應,其實完全可以將「電子針卡」和「安心出行」合二為一,讓市民在掃描「安心出行」的同時,用不同顏色展示疫苗接種記錄,例如綠色表示已接種兩針、黃色表示接種了一針、紅色表示未接種等等,商戶只要看市民手機屏幕的顏色就可以安排他們入座不同的區域,根本不用現在這麼麻煩。

本港的「疫苗氣泡」措施有兩大硬傷。第一是技術手段太落後,用一張靜態的二維碼圖片來辨識完全不能防止借用的發生;第二是為了規避私隱問題,始終不敢將系統與個人身份一一對應,現在的「安心出行」本身就沒有任何電話、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資料在內,因此也無法將「電子針卡」與之合二為一。相反,無論是內地的「健康碼」還是以色列的「綠色通行證」,都要做到與個人身份一一對應。進一步而言,將來相關信息要用於跨境出行等領域,更必須綁定個人身份才有意義。可以說,特區政府在利用科技防控疫情的問題上,的確給人因噎廢食而自廢武功的感覺。

至於「電子針卡」未涵蓋內地及境外接種記錄、無法識別康復者等問題,雖屬個別情況,但也要設法完善,提升措施的便利性。

基本面上,接種疫苗達至群體免疫是本港現階段防控疫情的頭等工作,也是「疫苗氣泡」的政策的基礎,政府要將疫苗接種的宣傳教育工作持續深化,不能滿足於簡單的宣講、呼籲,而需要更多地發動基層公務員和社會服務人員,了解未接種者的顧慮,提供適切支援,盡最大努力提升接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