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紀言紀行》(見圖)是一部光影紀錄片。這個名字起得好,記住言行,記住行程,又是主持人的名字——王紀言。王紀言是原鳳凰衛視中文台台長,但大家都不叫他台長,叫「院長」,因為他曾是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的副院長,他喜歡這個稱呼,看來那一段生活對他影響很大。

院長是我見到過最可愛、最有能力的領導,這樣的領導實在不多,有幸趕上幾位,唯有他沒領導過我。喜歡和他談話,喜歡看他做事,一個字「快」,說話快、腦筋快、反應快、決斷快、行動快。任台長的時候,手上三部電話,一會兒一響,他在幾分鐘之內就處理完,沒有一句多餘廢話。

他身高近一米八,腰板挺拔,方臉龐,常以大臉為耀,因為他出生在內蒙古。有一年,他請我去他家鄉內蒙古呼倫貝爾,沒說清楚做什麼,下飛機一看,余秋雨、劉詩昆、香港內地的腕兒都有。當晚,在一個不大的禮堂,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出身貧苦的牧民孩子高矮不等大小不均,歌聲有如天籟,真實淳樸,低婉蒼涼,來賓也算是暑雨祁寒身經百戰,個個看得熱淚滿盈。這個名為「五彩」的兒童合唱團唱出草原,唱遍中國,唱進聯合國。又一次驗證了院長點石成金的本事。這就是院長的風格,做,就做到最好。

《紀言紀行》緣起在40年前,院長帶隊踏上「絲綢之路」,他說︰「節目中心重點,是一位牛津大學歷史學家提出的:『世界中心在轉移,轉移到讓它旋轉千年的初始之地——絲綢之路』。」院長手中的相機與拍攝隊的攝像機,同時記錄下一幅幅畫面,講述着一個個流動千年的故事。

《紀言紀行》又是從絲綢之路開始,從中國最北部的帕米爾高原,走過中亞、東南亞、北非、歐洲以至南北極,記錄下特立獨行的畫面和故事,有人物有風情。他親自撰稿,整理資料,親自上陣,每一集只有數分鐘,每一集都有精句,遊牧人「血管裏流淌着馬背駝蹄的聲響」;俄羅斯「修道院是凝固在石頭中的音樂」;西班牙「熾烈的高傲,倔強的孤獨,憂鬱的奔放」,最難忘他那個「打榧子」的手勢,乾脆、俏皮、俐落。

《紀言紀行》是一首流動的散文詩,用紀實呼喚返璞歸真,反本溯源,放下世俗的功名利祿,繁複混雜,回歸到質樸的本真本原,《紀言紀行》像一滴滴淨水,洗滌污濁,拂去世俗塵埃,喚醒真誠。唯有切入生命的本原,才具有詩的真切內涵。也許這就是王紀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