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晨 劍橋大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

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一直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九個城市是「中國製造」產業鏈的重要支點,而香港和澳門則在連接中國內地與全球市場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隨着中國經濟日益轉向依靠創新驅動,和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灣區的發展前景將日益取決於能否有效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深化市場整合,推動供應鏈雙向聯繫,一方面在國內組織生產以滿足全球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統籌國際價值鏈資源以服務國內市場。

大灣區整合的經濟邏輯是毋庸置疑的。在其規模和區位優勢基礎之上,推動產品和投入市場的進一步融合,實現商品、資金、人才、信息更充分的自由流動,必將為大灣區帶來可觀的資源配置效率改進和生產率提升。推動市場融合和行政協調方面的政策努力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經濟專業化,鞏固各城市自身的競爭優勢,並加強相互之間在價值鏈上的功能互補。

近年來,大灣區在推動互聯互通和網絡建設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廣深港高速鐵路使香港到深圳的交通時間縮短到20分鐘以內,到廣州的時間縮短到50分鐘以內。區域內的移動互聯網通信服務與智能應用的功能、成本和系統接入水平在持續改進。5G與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領域的結合,為推動大灣區深度融合與系統創新、建設高標準智慧經濟圈創造了條件。

政府與市場要互補

在此基礎上,大灣區還需要一套兼容性強、適應能力高的治理制度。目前大灣區的市場融合和互聯互通,仍面臨着相當大的制度隔閡與政策障礙。由畢馬威中國、滙豐和香港總商會發布的年度委託調查報告顯示,「政策/監管模糊、不確定和不熟悉」是大灣區企業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和風險點。在2018年,約有68%的受訪公司對此表示關注,而2019年則進一步上升到73%。

現代市場經濟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合約網絡,交易方彼此之間的承諾和理解需要根據一系列正式規則或非正式規範不斷得到履行和更新。完善各類支持產權界定、交易和保護的制度安排,對於推動大灣區市場融合與協同發展至關重要。大灣區的各個城市,需協調其對市場參與者的監管標準(如牌照發放、專業服務資格認證和許可)、產權記錄和轉讓流程(如財產登記、託管安排和金融支付基礎設施),以及市場主體之間的糾紛解決機制等。

大灣區的協同一體化發展,需要建立在政府與市場互補作用的基礎之上,將公共部門的政策措施與市場力量有效結合起來。雖然大灣區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條件和特點,但我們應致力於建設一套共同政策框架,促進不同城市之間的政策協作,完善大灣區整體的制度基礎設施,從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標準區域經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