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賜」在很多的層面都算是個好字,往往意指尊長把好東西送給下級或晚輩。但前不久,有個「賜字輩」事件卻給人們添了大麻煩——那就是由日本今治造船株式會社建造、台灣長榮海運經營、懸掛巴拿馬國旗的「長賜號」擱淺蘇伊士運河從而影響全球的「爆款事件」。

大概任誰也沒想到,一艘船的擱淺,竟能產生如此強烈的蝴蝶效應。上個月21日,世界最大集裝箱貨輪之一的「長賜號」在埃及蘇伊士運河擱淺,比巴黎鐵塔還長的船身橫卡在河道裏,一下子就把這條窄窄的交通命脈「拿揑得死死的」。一船當關,萬船莫過。「長賜號」的這種「橫刀立馬」一直維持到上個月29日才終得脫困,而蘇伊士運河被堵9天又意味着什麼?

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全長190公里,連接紅海和地中海,是歐亞海上交通咽喉。12%的全球貿易和25%的全球集裝箱經由這條運河流通。在「長賜號」被困的9天裏,累積共有437艘船隻等待通過,若合計之,每日總損失高達100億美元,即每小時損失4億美元。

而連鎖反應並沒有結束。受蘇伊士運河癱瘓影響,好望角船舶運價同步攀升。石油方面,據石油分析公司Vortexa數據顯示,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是通過蘇伊士運河輸出石油的前兩名,而印度和中國則是通過該航道進口石油的最主要國家。僅截至上個月25日,因該事故造成延誤的油輪就至少有16艘,共載有87萬噸原油和67萬噸成品油。國際市場油價隨之飆升,其中上個月24日布倫特原油和北美原油雙雙上漲6%。至於被困在船上的集裝箱延誤送抵,那更是不言而喻。專家們說,「長賜號」事件不僅推遲了疫情後常態經濟到來的日期,更尖銳地告訴我們,現有的商業模式是多麼可疑,全球的強韌經濟是多麼脆弱。

另一個角度則是,地球除了狹窄而擁擠的蘇伊士運河,還有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亦有位於波斯灣口的霍爾木茲海峽等咽喉要道,它們同樣令太多太多的集裝箱貨輪和油輪難以繞道而行。換言之,好像「長賜號」的風險也一樣存在。

對於中國而言,在「長賜號」事件中,中鐵股份有限公司貨運部門收到的查詢和訂單激增,內地各地工廠和各個歐洲節點之間的鐵路貨運線路上的空間和貨盤迅速被填滿。據悉,去年即2020年,中歐班列開行量同比增長50%,是2016年的約7倍。今年頭兩個月,從中國到歐洲的貨運列車已經超過2,000列,是一年前新冠疫情時的兩倍。最近有一家英國報紙網站說,中國出口商日益青睞「鋼鐵駱駝」。但這次「長賜號」堵塞蘇伊士運河從而造成全球交通大動脈遇險並導致全球經濟幾近癱瘓的教訓,卻絕非中國一家之事,也絕非幾匹「鋼鐵駱駝」就能解決。

「賜」字輩的詞語中,頂級一詞為「天賜」,即上天格外青睞。其實,「長賜號」事件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天賜,給驕傲的人類潑一盆冷水,看一看以為強的其實有多脆弱,最終賜予人類在安逸中時刻保持警醒的經驗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