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姚進 長沙報道)「各地正在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但是普遍信息化手段運用不足,人工收集相關信息效率較低。」住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校長陳曉紅在調研中發現,由於各職能部門數據有效融合不夠,脫貧返貧的精準識別與動態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陳曉紅長期致力於大數據分析與智慧管理、兩型社會與生態文明等領域研究工作,自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她多次提交相關提案,就打造「智能+生態銀行」、加快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強核心關鍵供應鏈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建言獻策。

「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若農村被遺忘,將會形成城鄉之間數字鴻溝,擴大城鄉之間的差距。於是,陳曉紅今年的提案——《加快數字化轉型賦能,推進智慧城鄉一體化發展》,着眼於農村的數字化建設。        

「中國社會的數字化離不開也少不了鄉村,但城鄉之間已存在數字鴻溝。」陳曉紅說,電子政務、醫療康養、教育、生態環保等重點民生領域的普惠服務,尚未城鄉統籌一體化布局;農業農村的新型基礎設施很薄弱,高速基礎信息網絡、智慧電網、智慧交通等與城市差距明顯;鄉村數字化處於局部試點、獨自探索的階段,還未建立數字基建、數字村莊、數字大田、數字電商等標準體系。

住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校長陳曉紅。(湖南省政協供圖)

陳曉紅建議,要從智慧社會頂層設計出發,統籌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發展規劃,構建一體化公共服務平台和基礎數據中心。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縣域經濟的承接承載作用、新型農村社區的戰略基點作用,推動城鄉產業集聚、產業轉移、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協同發展。

陳曉紅說,在城市裏已經普遍應用的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物流等新型基礎設施,也應當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讓農村老百姓享受科技紅利。北斗系統、高分對地觀測系統可以應用於農業生產,並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

在脫貧成果的鞏固中,數字技術大有用武之地——利用智能化技術監測預警返貧風險。陳曉紅建議,建立脫貧人口返貧風險協防制度,依託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建設跨領域、跨部門、跨平台的國家脫貧人口返貧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對因災、因疫、因病、因殘等人口加強監測,提前進行預警預判,跟進幫扶,實行動態管理。

責任編輯: 蔡洋子